记者:普洱市在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上,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李庆元:近年来,普洱市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大力实施产业助推、主体培育、培优扶强、融资促进、人才引培、开放合作、营商环境提升7大行动,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构建市场化营商环境。坚决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阳光行动”“暖心行动”,推行“市区合一”“1+8+N”综合服务“普洱模式”,实现企业“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大幅提升办事便利度。
二是着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涉企行政检查备案管理、“企业安静期”等制度,全力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市级91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10县(区)设立“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服务窗口”,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三是着力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立足普洱区位优势,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建设孟连边合区,推动孟连口岸转新开放,支持西盟、澜沧通道依托孟连口岸以“多区备案、多区交易”模式开展互市贸易;推动勐康口岸扩大开放;加快推进龙富口岸一期项目建设。
2024年,普洱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达33.12万户,民营企业4.35万户,民营经济贡献了56.3%的GDP。今年上半年,普洱民间投资势头强劲,同比增长43.5%,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43.7%;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同比增长6.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3%;全市生产总值达564.26亿元,同比增长5.6%,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记者:普洱市将如何把握机遇,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庆元:普洱将以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实施为契机,把民营经济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普洱实践的重要支撑来抓,做到“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市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坚持政企双月见面会制度,畅通联系民营企业渠道,推动各项政策快享直达,做到政企沟通“零距离”、政务审批“零跑路”、解决问题“零停滞”、政策落实“零障碍”、侵害企业“零容忍”。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支持民营企业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资助奖励、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强财政资金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扶持投入;积极推广应用“融信服”平台,创新拓展“政银保企”对接新模式,打造一站式“政策超市”与“产品展厅”,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治理,加快推进企业“互联化+制造”转型,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三化改造”,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普洱茶、咖啡、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促进新材料、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合理降低用电、用水、用气、物流等生产要素成本,强化土地、环评、审批、人才等要素统筹保障。建立重大项目动态管理清单,全面做好民营企业助企纾困工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