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 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保山,咖啡映出品牌的晨光

何赵伟查看咖啡长势。

219国道从高黎贡山脚下蜿蜒而过,把保山潞江坝的咖啡园与老城区的街巷连在了一起。就在这条国道滋养的土地上,“三野咖啡”的暖黄招牌下,傈僳族青年何赵伟正研磨着高黎贡山咖啡豆。浓郁的香气升腾,不仅唤醒了这座小城,也悄然诉说着一个青年如何让故乡的豆子,沿着219国道的脉络,散发出品牌之光的故事。

何赵伟曾从云南保山高黎贡山脚下走出,沿着蜿蜒的路来到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求学。他毕业后,毫不犹豫地踏上返乡之路,回到保山创办了“三野咖啡”,立志用一杯平价咖啡,改写家乡小粒咖啡的命运。

这缕香气,正应和着保山咖啡产业升级的嘹亮号角。不久前,保山市召开咖啡产业发展会议,市委提出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全球精品咖啡产业标杆”的雄心。蓝图的核心落在“坚定不移走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的路子”,立誓把“百分之一的小豆豆变成百里挑一的金豆豆”。这既是对产业痼疾的精准号脉——云南咖啡产量虽占全国98%以上,却长期陷于低价原料出口、品牌建设滞后、咖农收益微薄的困境,也是对未来的强力谋划。

何赵伟在杭州求学时,邻桌客人对保山小粒咖啡“独特坚果香,性价比超高”的赞叹击中了他。这声赞誉与家乡产业发展状况的巨大落差,促使他逆流而行,放弃都市机会,回到保山创立“三野咖啡”。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开业首月,坚持亲民定价的“三野”日均销量不足20杯。何赵伟没有退缩,他以智慧与韧劲破局:向夜市摊主取经,摸索出接地气的“咖啡+早点”消费模式;资金短缺,就精打细算淘来二手专业设备。一次雨天为老人递伞的微小善举,竟意外收获社区信任,口口相传让“三野”成为街坊邻里信赖的“第二客厅”,半年后日销破百杯。

何赵伟深知“品牌背书需优质产品为基石”。2024年,他深入高黎贡山腹地,与咖农杨大叔并肩劳作,了解种植痛点。杨大叔那句“以前豆子卖不上价,年轻人不愿留”的叹息,道出了产业链源头提升的紧迫性。何赵伟正计划与咖农深度合作,参与提升种植与烘焙技术,这正是对政府“抓好种子芯片、原料提升”号召的务实响应。

在“三野”的研发室,一款融合傈僳族传统红糯米的新品“红糯米咖啡”正在测试。“当咖啡遇见红糯米,是味蕾的民族融合。”何赵伟轻晃着杯中赭红色的液体。这种将地域文化与现代饮品结合的大胆尝试,完美呼应了保山“咖啡+文创”“咖啡+文旅”的融合战略,也契合上海调研组提出的“云南咖啡IP建设要更深入人心”的建议,是让咖啡成为民族文化现代载体的鲜活探索。

何赵伟更积极向外拓展,构建联结网络。他反哺母校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将“三野”作为学生实践平台,让保山咖啡成为课堂鲜活教材,学弟学妹化身“咖啡文化使者”在杭州社区推广。他成功吸引上海同窗、新消费品牌主理人周文杰入滇合作。周文杰在游历怒江峡谷后坦言:“这里到处是宝藏,深度参与产业链建设比只做销售端更有价值。”这为“三野”插上电商翅膀,更是“云咖入沪”、沪滇协作的生动缩影——上海的市场敏锐、人才技术优势与云南的优质资源禀赋,在此刻形成合力。

随着“三野咖啡”在保山传媒大厦开设了首家快闪店,单日销量超过200杯,超出预期30%。此刻,“三野”团队正谋划与高校合作开发智能无人咖啡亭,瞄准高流量区域效率人群。何赵伟梦想着:“明年要在怒江峡谷开分店,那里是我的根。”这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对219国道沿线故土的深情反哺。

暮色中的高黎贡山如黛,何赵伟站在孕育咖啡豆的峡谷热土上。远处城区,“三野咖啡”的暖光在渐浓的夜色中荧荧亮起,如同散落山野的星辰。

咖啡是颗有记忆的种子,而云南是它苏醒的沃土。年轻的傈僳族创业者捧起新摘的咖啡鲜果,深红果实折射着夕阳余晖。从政府高瞻远瞩的产业擘画,到沪滇协作的强力赋能,再到何赵伟这样深扎土地、勇于创新的“新农人”,保山咖啡产业正汇聚起前所未有的动能。在云岭大地的皱褶里,一幅由咖啡香气引领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舒展——那里有泥土的芬芳,有219国道上不息的车轮,更有无数像何赵伟一样,让故乡豆子飘香更远的追梦人。

本报通讯员 郭炜 文/图

  • 在福贡,咖啡融成乡愁的风景

  • 在泸水,咖啡调出人生的真意

  • 在保山,咖啡映出品牌的晨光

  • 报头

  • 沿着219国道去寻找一杯好咖啡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