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旅游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古村为卷 写一方水土的温情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都市人开始追寻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本真,旅居成了一种热门的生活方式。宾川县鸡足山镇寺前村,这个充满魅力的白族聚居村落,正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旅居者,清华博士漆山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旅居故事,为古老村庄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漆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十余年,还兼任着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的客座教授、研究员,在专业领域资历深厚。2021年,他踏上了古村隐居的寻觅之旅。考察过昆明、丽江、大理周边不少古城古镇后,首次经风雨桥踏入鸡足山镇寺前村的他,便被这里深深吸引。

“当我踏入风雨桥,看到巡山而上曲曲弯弯的石板路,石板路周围散布着白族传统民居,我一下就喜欢上这个地方,这就是我要找的隐居之地,因为它特别有乡愁的感觉。”漆山说。

寺前村的民风也让漆山赞不绝口。这里的白族人民保留着诸多传统文化和乡村习俗,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每逢接本主、迎太子、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整个村子热闹非凡,村民们热情洋溢,全村总动员,漆山也积极参与其中,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村落的温暖与凝聚力。他找到了归属感,如同古村里土生土长的一员。

“有一年我参加了寺前村的迎本主,当我到村民的队伍中举着旗子往前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他们一个本家大叔或者大伯,被当地传统社会结构所接纳,这种感觉非常治愈。”漆山说。

除了人文环境,寺前村的气候条件也是吸引漆山留下来的主要原因:“寺前村的气候既有大理的凉爽、滋润,又有宾川冬季的温暖,集二者之长于一身,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

如今,漆山已经在寺前村居住了近四年。平日里,漆山的生活简单而充实,“白天基本上都在院子里看书、静思,或者写点东西。到了黄昏我会在老村里头走一走,到老乡家里串串门、拉拉家常、喝喝茶,感受传统村落浓郁的社区感。”

漆山计划写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和书,在寺前村的旅居生活,正是他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宝贵过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将寺前村的保护发展、美丽乡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展现给更多人。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王静红 张玲

  • 报头

  • 以歌曲为桥 唱出一座城的包容

  • 以体操为翼 托举梦想与荣光

  • 以古村为卷 写一方水土的温情

  • 以自由为语 心安他乡亦故乡

  • 以陶埙为媒 奏响一座城的悠然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