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级旅游景区龙江“稻田公园”频频出圈,稻香、鱼跃、人欢,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智能花卉大棚里,石斛花争奇斗艳,“美丽产业”更加美丽;乡村农贸市场建成,解决了以路为市、拥挤脏乱的难题……从文旅融合到产业发展,再到民生改善,都是沪滇协作赋能龙陵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沪滇一家,山海情深。上海闵行与保山龙陵,通过沪滇协作挖掘各自优势,创新合作模式,为龙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
从政策制定到项目落地,从资金使用到人才交流,闵行区与龙陵县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机制。目前,闵行区3个街镇与龙陵县8个乡镇“牵手”,实现1350万元资金“精准滴灌”。在医疗帮扶中,28名上海专家扎根龙陵,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看名医;教育协作下,沪滇教师互派交流,知识的火种跨越山海传递;村企结对、社会捐赠等活动持续开展,3年累计动员社会力量捐物价值超610万元。
就业帮扶搭起“致富桥”,83名脱贫劳动力赴沪务工,50余名职校学生在东部实现“毕业即就业”;产业协作种下“摇钱树”,3.2亿元东部投资落地,带动500余人就业。65个沪滇项目落地见效,2025年的17个新项目接续发力,超2000万元增收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是沪滇协作的有力佐证。
“走出去取经,带回来实干。”新一轮沪滇协作开展以来,来自上海的援滇干部带领龙陵县党员干部赴闵行区考察,学习农文旅融合妙招,推动“鱼米之乡 魅力龙江”农文旅融合发展。3年来,2800万元沪滇资金注入,让龙江乡华丽转身:游客服务中心、稻田民宿等景点相继建成;万亩梯田观景台升级改造;弄岗村“稻田公园”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主场活动在龙江举行。2024年农民丰收节、稻花鱼节期间,当地接待游客37.06万人次,旅游收入6520.4万元。
在沪滇项目的助力下,龙江乡弄岗村成功带动53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农特产品销售、乡村特色小吃等新产业新业态,每年户均增收12万余元。农家乐经营户腾发相高兴地说:“以前,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县份。现在,许多外省游客慕名而来,去年我家农家乐毛收入70多万元。”
龙江乡的成功案例,为龙陵县推动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其经验和模式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广。
石斛是龙陵“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沪滇资金助力建设了5个石斛枫斗加工厂,并在龙山镇杨梅山村建成了两个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智能石斛花卉种植大棚,可实现控温、控光、水肥一体化智能化生产,推动石斛花卉种植从零散、技术落后的种植方式向智慧化、集约化、标准化模式转变。
龙陵鑫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催花基地董事长卢正运介绍,智能石斛花卉种植大棚的投入使用,不仅能让石斛花品相更统一,还可以调节石斛花的花期,让公司全年都有石斛花可卖,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智能化大棚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能,还带动了周边8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石斛花卉年出栏量由80万盆增长至130万盆,实现收入1950多万元。
在沪滇项目的帮扶下,龙新乡黄草坝村将原来闲置的粗制茶所建成农贸市场,租赁给相关公司,不仅完善提升了社区集镇功能,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7万元,也带动了村民务工增收。
农贸市场投入使用以来,村民杨书芬就在这里从事保洁工作。她说:“每天只需要来一个上午,打扫好卫生后,我又去温泉酒店打扫房间,其余时间可以回家做农活,每个月仅打工收入就有2000多元。”
村民刘文华感慨:“以前以路为市,脏乱差不说,群众出行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搬到农贸市场后,蔬菜区、熟食区、肉类区、活禽区等分得清清楚楚,处处都干净整洁了。”
沪滇帮扶,山海情深。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正让龙陵县从内而外“活”起来。
本报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