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化协作,幸福新村“美起来”

屏边县三丘田新村漂亮的搬迁房。 本报通讯员 万值宇 摄

夏日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峦与村庄。走进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补嘎村委会三丘田新村,整齐划一的苗式建筑、洁净平整的村内道路与村口嬉戏打闹的孩童相映成趣,乡村倍显温馨惬意。

曾经的三丘田村处于地质灾害点,山体滑坡等隐患威胁着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去年,在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支持下,屏边县启动玉屏镇补嘎鲍家田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并于当年9月全面竣工。新屋落成的同时,上海方面投入的300万元援滇专项资金又解决了村内道路硬化、饮水管网、卫生公厕、农特产品集贸中心、集中养殖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多亏了上海的帮扶,我们能搬到像公园一样漂亮的地方居住。村里还建了集中养殖区,解决了养殖场地的问题。”村民黄海燕开心地说。

住有所居,业有所兴。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沪滇双方聚焦屏边县中药材资源,在屏边产业园区投入3100万元用于县民族医药科技园晾晒场、中药饮片车间、收储仓库、冷库等设施建设。该项目聚焦绿色中药材鲜加工、饮片加工、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及加工,将补齐屏边县中草药产业链研发加工、仓储物流等短板,加快中草药产业升级。

“园区自去年正式投产至今,已生产加工砂仁、鲜姜、三七等中药材1.03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山东、广西、福建、广东等地,主营业务收入约2900万元,每年吸纳务工人员100余人。”红河九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刘贵仁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项目将有效带动群众参与中草药种植,拓宽增收渠道。

在新现镇洗马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幅以沪滇协作为主题的墙体画成为两地深厚情谊的见证。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实践站坐落于桥头寨村广场旁,设有农家书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会议室等功能室,自投入使用以来就成为全村开展全民阅读、移风易俗、关爱“一老一小”等活动的主阵地。“得益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帮扶,大家钱袋子越来越鼓,村庄建美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桥头寨村村小组长何美琼感叹。

“山海相连,心手相牵。我们将传好援滇‘接力棒’,围绕屏边县药、果、林、水、石、旅六大资源,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振兴、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化协作,让这份跨越千里的帮扶情谊继续书写下去。”上海市徐汇区派驻屏边县援滇干部蔡吉说。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万值宇

  • 项目带动,文旅产业“热起来”

  • 同题共答,城乡发展“活起来”

  • 深化协作,幸福新村“美起来”

  • 报头

  • 山海共绘同心圆

  • 倾力帮扶,村民钱包“鼓起来”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