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 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麒麟区通过“腾笼换鸟”实施功能再造——

盘活闲置资源 赋能城市更新

重机印象创意园筑梦工场。 本报通讯员 赵会全 摄

面对产业转型与城乡融合的挑战,近年来,曲靖市麒麟区紧扣城市内涵式发展主线,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定位,通过“腾笼换鸟”“旧厂新用”等创新实践,让闲置资源资产焕发新生,转化为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的源头活水。

重机印象创意园修旧如旧,让工业风骨与现代潮流奇妙共生。昔日的机器轰鸣,已被75家餐饮、婚庆、文创商户的繁华取代,吸引近10万客流,创造580个就业岗位,使锈迹斑斑的工业遗存涅槃为“创业热土”。不远处的云南模具三厂旧址,正借“退二进三”东风酝酿新生,规划打造集演艺酒吧、创意办公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00个。“工业锈带”蝶变“生活秀场”,老厂房奏响的“流量新声”,正是麒麟破茧重生的铿锵回响。

张三口四层立交畅通无阻,强大的引流效应催生“首桥经济圈”。“首桥·潮集汇”主题公园内露营暖灯与篮球跃动交织,麒麟别院、张三口花鸟市场、麟瑞建材城等多元业态如群星拱月。原福牌彩印厂旧址之上,高端餐饮标杆“麒麟山水”拔地而起,亭台水榭与创新滇菜相得益彰。张三口已从“堵心”之地,裂变为辐射四方、活力奔涌的城市经济新沸点。面对长期闲置的资源资产,麒麟区以“腾笼换鸟”推动功能再造,让“城市包袱”蜕变为增收宝库。

夜幕降临,“花柯夜市经济圈”闪亮登场。600余个货柜与商铺汇聚“吃住行游购娱”的夜间繁华,日均吸引万人流动,年增收超500万元,托起1100余人的就业梦想。毗邻的“70花柯·曲靖时光”,由老旧农贸市场蜕变而来,规划中的美食天街、娱乐汇、休闲汇三大主题街区招商进度已达86%,预计年创收450余万元,提供700余个就业创业机会,一个崭新的夜间经济辐射圈已然崛起。

在城郊及乡村,麒麟区聚焦就业这一民生大事,以“小项目”撬动“大民生”,大力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推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沿江街道新发村闲置厂房入驻的福阳菌棒厂机器轰鸣,百余名工人忙碌配料、点种,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左右。东山镇原洗煤厂华丽转身为正钦电子厂,解决5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顾家两不误成为现实。珠街街道小河湾小学旧址变身为麒麟区启智爱心学校,为113名特殊儿童点亮希望;配套的社区“幸福食堂”,日均以平价热食温暖80位留守老人。茨营镇哈马寨废弃小学引入调料生产线,有序运转带动百余户农户种植辣椒,租金收益与产业动能双重激活乡村经济。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依托红军长征红色资源,实施红色文化村建设,对12个小院、70余间民房进行修缮发展民宿,让红色资源真正转化为惠及百姓的“红色经济”。

麒麟区闲置资产“点金”实践的内核,在于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运营为路径。全区深入践行“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理念,刀刃向内优化营商环境。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我陪群众走流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畅通发展血脉,设立50个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政务服务“应进必进”、网上可办率100%,涉税事项95%网上办理,“10分钟办税服务圈”基本成型。服务的高效与市场的活力在此交融,“麒麟速度”与“麒麟温度”成为企业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

麒麟区的实践证明,低效闲置资产绝非负担,而是蕴藏无限可能的富矿。以民生需求为笔、以创新运营为墨,麒麟区在城乡低效闲置资源上挥毫泼墨,让老厂房跳跃文创霓虹,让桥下空间化作活力乐园,让沉寂校舍传出产业强音,一个就业更稳、发展更实、民生更暖的新麒麟正破茧而出。

本报记者 张雯 隋鑫

通讯员 赵会全 李丽

  • 茶香满溢 价值倍增

  • 激活传统产业创新引擎

  • 盘活闲置资源 赋能城市更新

  • 报头

  • 多端发力筑牢品牌根基

  • 特色农业绘就富民图景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