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是一条极具历史情怀的大通道,是“中国—缅甸—印度洋国家贸易和物流新通道”的简称,以我国内陆地区为起点,途经云南省,从中缅陆路边境口岸出境,通过海公铁联运的方式,联通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贸易和物流大通道,是云南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骨干路线之一,不仅具有重大的当代经济战略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循千年山路辙痕,铺展时光通途之卷。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贸易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通通往印度的道路,积极探索西南方向的贸易路线,由此开启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那时,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物产,在马帮清脆的铃铛声中,沿着崎岖山路,经缅甸,向着遥远的印度洋彼岸进发。这些货物不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丝绸的轻柔绚丽,展示着中国古代高超的纺织技艺;茶叶的芬芳,带去了东方独特的生活情趣;瓷器的精致典雅,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审美韵味。在这条古老的通道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汇聚,共同谱写着贸易的传奇。在唐代,南诏国与缅甸、印度等地贸易频繁,南诏的麝香、毡布等特产深受周边国家欢迎。宋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贸易更加繁荣,缅甸作为连接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的重要中转站,其贸易地位日益凸显。近现代以来,中缅边境贸易持续活跃。中国的纺织品、日用品、机械设备等商品通过缅甸进入印度洋沿岸国家市场,缅甸的木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以及特色手工艺品也大量进入中国。改革开放后,中缅边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方式日益多样化。贸易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兴起,还促进了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多元文明相遇,开启融合璀璨之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不断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一条承载货物运输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明的文化长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缅甸及印度洋沿岸其他国家的多元文明在此相遇,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融合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从印度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等地,形成了独特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带。同时,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宗教也在通道沿线地区有一定传播,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相互尊重、交流,共同构成了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
承历代开拓之脉,擘画时代蓝图之梦。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鼓励民间商人参与交通建设,修建了许多通往缅甸的道路和驿站。这些道路和驿站不仅是官方传递信息、调遣军队的通道,也为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上贸易日益频繁,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贸易通道相互补充的格局。从孟定清水河口岸到缅甸仰光约1138公里。以昆畹线(国道320线)从昆明经畹町到仰光为例,公路里程全长1955公里。假设从昆明出发走孟定到仰光,相比走昆畹线到仰光,可节省约817公里。1938年,这一构想开始实施,在技术手段落后、投资严重不足、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背景下,靠着人口绘制施工图、人背马驮施工材料,用铁锹、锄头进行施工,用3年多(1938年冬—1942年春)时间完成了滇缅铁路工程总量的60%,到1942年,因抗日战争战事格局变化而炸毁了已建成的设施,至今在云南临沧罗札河、南汀河沿线仍保留着部分铁路遗址。时光流转,进入新时代,中缅印度洋新通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这条通道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目前,云南已建成5条出境铁路通道,推动了西南地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将成为连接亚洲与非洲、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作者系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决策资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