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
作为长江的上游,金沙江不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更是中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农业种植、木材转运、滇铜京运的便捷之途。长江素以天堑著称,若无盲风怪雨,则一苇可航天下之险,“独金沙一江,亘古不通舟楫焉。”
清初,国势强盛,数议开凿金江,以达四利:“欲息东西两路之肩,拊滇云百蛮之背,通诸夷梯航之道,会三省联络之防。”乾隆时期绘制的《金沙江全图》,采用中国古代地图传统的山水画画法加地形地物形象画法,详细地绘制了金沙江两岸各府州县的地理位置和属地,以及运铜各口岸、陆路、水路、纤道、铜厂等分布位置。所绘区域:云南与四川分界线——金沙江段,即西起云南省东川府境内汤丹厂,东达四川省叙州府之新开滩,全长约650公里。这部“金沙江疏治工程图”,堪称中国历代江河治理图之最,为研究金沙江航道工程史的珍贵画卷。它不仅是中国官绘古地图、山水画地图的代表作,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艺术、史料性具存的古代地图,实为研究金沙江航道工程史的珍贵画卷。2006年6月3日该图出现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最终以280万元落槌,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金沙江水利航运的开凿,从《金沙江全图》中展示了国家层面主导、边疆大吏屡疏请议、沿途地方民夷合力,共同开凿疏通大环境外,作为金沙江上游所经府县最多、影响最大的云南,在清雍正、乾隆间,也是开辟金沙江、兴修水利工程的重要转折点。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作者,他不仅以诗文见长,更是一位因昆明城水患频发,民受其苦,而较早提出“引金济滇”设想的学者。他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赋诗《金沙江行》,记述清代驻滇各任官吏开凿金沙江之功绩。又著《拟盘龙江水利图说》一书,对疏通省城昆明六河水利工程,根治水患诸问题,提出真知灼见。
孙髯(1685~1774),昆明人,字髯翁,号颐庵,晚年自号蛟台老人。自幼喜习诗文,博学多识,以“傲然不群”闻名滇中,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当时师笵仰慕孙髯翁,生前曾两次拜访,诗情交好。本文拟就孙髯翁的一首诗《金沙江行》、一部书《拟盘龙江水利图说》,重述明清开发金沙江的重要战略需求和艰难困险。
金沙江行
孙髯翁
乾隆天子神禹王,卑躬菲食垂衣裳。
川泽沟洫无壅塞,金沙首议开南荒。
谁其议者西林相,伟略奇才天下望。
乘槎有客到银河,解缆何难穿翠嶂。
帝曰辅臣慎为之,务使江流永无恙。
上公衔命出三台,大开制府谘群材。
韩侯鼓舟锐而往,三月果至西川回。
按图索形如指掌,高者过山低过颡。
西出犂牛东马湖,孙视瞿塘儿汉广。
碧烟夹岸树连蜷,赤日逐波金洸瀁。
虎豹磨牙伺客过,鼋鼉吹浪窥人往。
天险常湮草莽间,月明空抱扬舲想。
安奢构釁滇道绝,曾少偏师扼其吭。
当时蚤从参议议,岂使长蛇吞巨象。
国家车书大一统,王道平平路荡荡。
形势从来须按引,治水尤先于则壤。
那有土酋复梗化,况是梁山敢崛强。
誓将金锁锁支祁,不用丹书驱魍魑。
上公奏帝帝曰俞,敕宋陈韩诸臣俱。
遍集篙师供指画,不惜国帑勤诹咨。
广宁少保董厥事,轮蹄杂遝江之隅。
开江定议庚申始,盘古操鎚浑沌启。
八十三潭潭水清,亿千万年老蛟徙。
苟求其故功易奏,行所无事平如砥。
万事有成必有创,庸人往往惑于是。
岂少旁挠中怯者,惟在精思独断耳。
山川开辟各有时,鬼神呵护焉能私。
滇铜蜀米互交易,我皇神圣天为之。
作者在诗中开篇将乾隆皇帝比喻为当代大禹,首议开凿金沙江。接着盛赞云贵总督鄂尔泰治疆功绩,尤其对云南水利建设,贡献突出。接着又介绍云南巡抚张允随通力协作,广咨众议;沿线官员,各领其命,各司其职。众臣悉数次往返,或查勘,或试修,旋复旋停,开浚之功,可圈可点。强调疏通金沙江,天堑变通途,一方面可有效平息因交通阻隔造成的明末清初“奢安之乱”带给川、滇、黔的纷乱战火和历史教训。另一方面,尽早开辟山川,实现滇铜蜀米互相交易,可避免历朝历代边夷土司以金沙江为凭险,造成频繁动荡割据分裂的局面,最终达到“国家车书大一统,王道平平路荡荡”的盛世太平。
元朝在云南正式建立行省,省会昆明城初具规模,膏腴数十万顷,皆藉滇池六河之水,以资灌溉。滇池方圆三百里,源广末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汉武帝欲伐滇国,于长安西南,穿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但因地势北高南低,河带泥沙,若无闸坝、修浚诸法,水急则一泻无存,水缓则沙停可虑。故历史上滇池水患频仍,虽经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修建松花坝水闸,分盘龙江水入金汁河,但水患并未杜绝,元明间多次暴发大水。明弘治时,巡抚陈金自螺壳滩至青鱼滩,修浚二十余里,通畅河流,定有大修、岁修之例。清初,昆明六河年久失修,泥沙石块淤塞填河,稍遇大雨,上游河水无所宣泄,就泛滥成灾,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江坏新城”。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思江水为患,示令出力凿之,“于是壅疏流畅,故十余年来,得以无虞者,皆鄂公之赐也”。
孙髯翁深感盘龙江水患对滇池地区造成的危害,思先贤修水利之功绩,于是“穷岁月之跋涉”,对滇池正源盘龙江源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并“闲披《禹贡》《桑经》《郦注》之书”,参阅有关历史地理资料,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撰成《拟盘龙江水利图说》(下简称《图说》)一卷一册,为滇池流域水利开发利用之重要文献。该书指出滇池水患频仍的原因,是由于江势北高南下,每骤雨而水便发,若遇积雨,立见沸腾,甚至水入人家,坏垣破壁。建议疏浚小东门以下约七里的江道,一律“深凿三尺为则”,并“勒石五载一疏为例”。最后,孙髯翁提出治理盘龙江的五点建议,乃古人顺水性,因其势利导之意:
一“疏壅畅流”。孙髯翁认为“水壅因河浅,不畅流缘尾塞”。建议自小东门起,环明远桥与城河会处,约六七里,大集民夫,各分村落,别里标号,负锄荷箕,踊跃出力,深凿三尺为则。对金、太、杨三河,则宜饬令开宽一丈,深四五尺,令可通舟,往来无碍。对完不成任务或不合规定者予以处分,并建立岁修制度,务令上下宣通,畅流无碍。
二“分势防隘(溢)”。孙髯翁认为“坎水刚中而柔外,离火内柔而外刚,故火分则炎蔓而势更烈,水分则柔减而刚亦衰。故河水惟中流为最急,两岸上下较为缓焉”。建议在要害地段用分水势之法,因地势,或五里十里,或里许,或数武,开涵洞,造泻水闸,上分河势,下济阡陌,使“环城一水,七脉分流”,可有效防止洪波爆发,九十九泉齐涌奔流,泻入滇池的难容之势。
三“闭引水为害”。昔人曾开一臭水河,位于南关桂香桥外数武东岸,又号龙须河,即堕苴闸河。东注香海庵东寺塔,南回而北注,过通济桥,又北过珠市桥,与城河会约里余。最初开河以为分江之计,孰不知江水与城池两相觝敌,水盛时往往壅而溢岸,乾隆十三年(1748年)昆明大水,倾屋最多,不下数千户,乡人患之,以石闭其上流,而留其尾以泻簷水,然滇池水盛时,逆流满溢,其害依旧。孙髯翁建议坚决制止盲目堵坝蓄水,注意防止堤坝倾倒淤塞,挖通龙须河及兰花沟等河道,使其遇积雨而不致酿成大患。
四“改一水锁群流”。昆明六河,除海源河外,其余河皆西南注而入滇池。盘龙江一河居北,宝象在南,一北一南,中间不过一里,其余四河又攒集于内。龙江之尾,复东南而兜之如盘龙,“江强河弱,小不敌大,遇水大时,锁而不泄,壅没人稼,害至二十余里”。 孙髯翁建议查明昆明六河形势,自西北方相其可开处,开宽江道,彻底根治盘龙江,使江水“既不锁而复不壅,且有环城之势”,盘龙江壅阻解除,其它河水壅阻亦随之消减。
五“因时得所”。不因时,功可成而怨必多;不得所,河虽导而贻流弊。孙髯翁认为兴工宜水涸,民力宜农隙,导引宜得地。自“十一月至花朝,水涸之时也。十一月至花朝,农隙之时也。”在此期间,兴修水利,既不“伤农”,又能提高功效。反映出孙氏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博爱精神;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得所的科学观,及慎思敏锐的行事风格。
该《图说》对了解明清时期滇池流域水利设施,昆明古城池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天研究长江上流金沙江流域,尤其是滇池建立排灌系统,防旱排涝,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参考。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