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星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就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基本的策略和路径指导,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而在具体的路径、措施和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各地如何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略和操作办法,是构建民族互嵌社区结构,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的关键所在。云南立足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结合实际省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传承发扬优良历史传统。云南各民族分别有着语言、族源的亲缘联系和共同的历史记忆。身处不同自然环境下,经济互换互补、文化共赏共融、情感相依互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建了云南亲密融洽的民族关系,如洱源郑家庄、民族团结誓词碑等,反映了云南各民族共同秉承的优良历史传统,这对于促进各民族互嵌融合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充分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好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按照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的路径,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
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环境,第一要消除社会结构分隔,第二要消除社会资源排斥,第三要消除社会心理疏离。在族际交往层面达到空间上的“交错混居”、成员行为上的“交往互动”、情感上的“交流融合”,培育整合社区居民公共参与意识、提升互助和自组织能力、加强社区制度建设、提升基层管理机构服务意识和治理能力。明确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融合的着力点,打造“和和美美一家人”的互嵌式社区品牌。
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形成认同。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族群众更为直接广泛地加强沟通、达成理解,进而在情感、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层面形成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目前,云南省3至6岁在园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率达99%以上,基本上实现了相应的工作目标。
加强城镇化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省人口持续向昆明及部分区域中心城市聚集。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实现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的重大历史性转变。我省从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期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期。在这一形势下,要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力度,在推进“嵌”与“融”的同时,更加投射到如“家”这样的情感、价值聚合体的塑造和构建上。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维护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以发展促民生,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引导和推动各族群众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神圣国土的守护者,把“最可宝贵的财富”转化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能力和动力。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本文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专项”(项目编号:XZX2025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