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里嚰!迪里嚰!”8时许,在罗平县旧屋基乡那色峰海野猴谷中,投喂员杨双桃一边大声呼叫着,一边将玉米撒在投喂点。顿时,在树上摇曳的、在石头上发呆的,抑或是在打闹嬉戏的近百只猕猴便争先恐后奔过来,争着、抢着、闹着吃了起来。
“迪里嚰”是彝族语言,意为“快过来”。这是杨双桃与生存在野猴谷近3000只野生猕猴之间最默契的语言。每天7时至9时、17时至19时两个时段,是她和丈夫毛美云投喂猕猴的固定时段。“每天至少都要投喂50公斤玉米,只要听到我们的声音,它们就来了。”杨双桃是旧屋基乡法湾村村民,近3年来,她和丈夫每天坚持在野猴谷投喂猕猴,成了典型的猕猴土专家。“投喂习惯了,我们就认识了猴群。你们看,那只最大的公猴就是这个猴群的猴王,那些在妈妈背上或怀里的小猴子是今年春天出生的小宝宝。”
如今,杨双桃从一名农民变成一个专业的猕猴喂养人,也从一个听猴子故事的人变成一个讲猴子故事的人。“爷爷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在村子附近随时会看见猴子。后来,随着他们长大、变老,猴子也就不见了踪迹。”在杨双桃看来,猴子曾经只存在故事里。
奇迹的发生,有时很突然。201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杨双桃去自家玉米地里收玉米时竟然看到10多只猴子在“帮她掰玉米”。当时,她很害怕,惊叫起来。猴子听到她的惊叫声,也惊慌失措地跑向大山深处。
野生猕猴从故事中走进现实,源于旧屋基乡的生态之变和生活之变。近年来,旧屋基乡聚焦生态,着力勾画人与自然、人与猕猴的和谐画面。旧屋基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林草工作机构负责人郎春海介绍,曾经的旧屋基是“九分石头一分土,土如珍珠水如油”。如今的旧屋基乡森林覆盖率超过75%,已蜕变成知名的“那色峰海”。“‘那色’是彝语,意为彝族人家的美丽峰海。”
郎春海以时间为坐标,用一组数字勾画出猕猴的发展变化:2010年前,旧屋基的野生猕猴不足1000只,因为猴子常年生活在河谷地带,当地村民几乎见不到。2010年后,猴子数量不断增多,当地村民与猴子会“偶遇”。2016年开始,旧屋基乡在猴群较集中区域定点投喂后,当地村民与猴子便会“常相遇”。2021年,旧屋基乡有2500多只猕猴,成为曲靖市野生猕猴最大的聚集区。近年来,全乡猕猴数量预估在2700只以上,主要分布在法湾、旧屋基、地安、安木勒、老寨共5个村(居)委会。
“来罗平避暑旅游,肯定要来这里打卡。”近日,来自湖南的王先生和张先生带着家人来罗平避暑旅游,他们在网上做足了功课,“我们搜索了一下,猴子爱吃香蕉和瓜子,都给它们带来了。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猴子,太惊喜了。”
如今,近3000只猕猴长期生活在旧屋基乡,那色峰海成了它们的幸福家园。“近几年来,我们在投喂时发现,每年都会增加三四十只猕猴宝宝。”杨双桃说。
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毛虹 伍根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