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南亚

跨越国界的医者路

伊斯拉姆和同学交流。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你好!”一句带着孟加拉国口音的中文问候,开启了阿里芬·伊斯拉姆与中国的缘分。这位来自孟加拉国的胃肠病学博士生,目前就读于昆明医科大学。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云南时,伊斯拉姆眼中泛起光芒:“这里不仅赋予我医学知识,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无国界的真谛,以及人与人之间联结的力量。”

从达卡到昆明,伊斯拉姆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初抵昆明医科大学时,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让他很不适应。而真正让他扎根的,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科里融合前沿科技与医者仁心的氛围。

在医院胃肠科,伊斯拉姆见证了跨学科团队如何通过内镜技术、影像诊断与临床经验的融合,为患者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导师杨红菊教授的悉心指导,让他对胃肠疾病的诊疗有了更系统的认知。记得一次参与抢救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时,团队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协作精神,深深烙印在他心底,这让他明白,医学探索永无止境,救死扶伤的使命从不因国界而阻隔。

让他这段跨国学习更有意义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精神。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孟加拉国在医学教育、科研与能力建设领域建立了紧密的纽带。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联合开展公共卫生研究、医院间的交往交流……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更多人获得更好的医疗救治。

今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与孟加拉国医科大学、达卡医学院分别续签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在医学人才培养、医务人员培训以及临床诊疗服务等领域的合作迈上新台阶。“合作落地后,已有20多位来自孟加拉国的患者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得到了优质治疗,医院的名声在孟加拉国逐渐传开。许多患者主动将病历发送到国际医疗部,很快就能收到专家的反馈。”作为在这里求学的孟加拉国学子,伊斯拉姆常常协助医生与本国患者沟通,心中满是自豪。目前,他还在筹备针对孟加拉国胃肠病医生的内镜培训,希望把先进技术带回家乡。

在伊斯拉姆看来,这些合作早已超越了医学本身,它们搭建信任的桥梁,让两国人民在健康领域能够并肩作战。

“未来,我希望将我在中国积累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用于服务我的祖国,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伊斯拉姆的规划清晰而坚定——“首先要加强孟中远程医疗网络,尤其在胃肠病领域,跨境诊断能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其次,针对南亚地区高发的胃肠疾病开展联合研究,借助中国的医疗经验优化治疗方案;再者,为孟加拉国年轻医生传授先进技术,让医学成为两国友好的纽带。”

这条跨越国界的医者之路,正等待着更多人携手同行。“作为学生、医生,我们有能力同心协力、精进医术,让优质的医疗服务跨越国界,惠及每一位患者。”伊斯拉姆说。

本报记者 张敏 祖红兵

  • 心心相通 守望和平

  • 跨越国界的医者路

  • 云南青少年代表团赴日交流

  • 南伞口岸跨境贸易持续向好

  • 报头

  • 省商务厅优化调整云南省汽车置换更新补贴实施细则

  • 云南省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走进第三届餐博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