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是一条被誉为“筑路史奇迹”的公路,是载入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代表性符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8月14日,“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为做好此次展览,省档案馆及相关单位、高校、州(市)、县档案馆等多方共同努力,付出了大量心血。如何用文献档案讲好抗战精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
选出的400多件展品如何体现权威性?
依托丰富的馆藏,严格遵照布展规范
在省档案馆查阅利用大厅,滇缅公路图片展的设计稿铺满了最大一张办公桌,一些书本书页泛黄微卷,老版本、新著作堆得老高。聊起滇缅公路,安静的办公室马上热闹起来。
“此次展览是省档案馆于2024年10月向国家档案局申报的国家重点档案专项任务,得到了国家档案局的支持,同时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该展列入我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省档案馆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由云南省档案馆主办,昆明市、保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档案局、档案馆协办。
在展览主题的统领之下,省档案馆策展团队通过对文献档案、研究成果以及展品现状的综合分析,将展览设计为“山川震眩 烽火危局”“血肉筑就 抗战通途”“战略动脉 托举山河”“护路保通 断裂重生”“历史回声 精神传承”五个部分22个单元66个板块,选用了400余件档案文献图片。
这些展品是如何从海量的文献档案中选出的?如何确保权威性?本次展览涉及的史实档案是抗战时期修筑滇缅公路的文献档案,大部分来自于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文献和资料,时间为1935年至1945年,12000多卷,档案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包含各种训令、指令、办法、会议记录、呈、函、代电、财务表格、施工图纸及部分照片等。展览中涉及的抗战时期修筑滇缅公路档案和南侨机工档案还入选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南侨机工档案”入选了“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充分体现了我省特色文献档案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也反映出文献档案的稀缺性、代表性、重要性、完整性。档案丰富完整,且每一件都可溯源、有根据,为布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一手材料,有力保证了展览的权威性。
为了体现展览结构的严密性、清晰度,此次展览严格遵守布展规范,多次召开专家评审会议,邀请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档案局、省文旅厅、省文史馆、云南大学、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展陈大纲进行评审。展览概念设计按照意见逐一修改,经过反复打磨、多次评审,最终确定400多件展品“入围”。
如何让文献档案“讲”故事?
要体现细节和故事,也要考虑巡展的贴近性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滇缅公路,是20万云南民众仅凭简单工具用8个月时间修筑的,这是一条维系抗战的生命线,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如何把滇缅公路档案文献用好,让展览能展现伟大抗战精神,打动人心,是这次展陈的关键。
省档案馆展陈设计团队于今年3月至4月分别前往昆明市、保山市、楚雄州、大理州、德宏州及腾冲、龙陵、楚雄、禄丰、大理、祥云、芒市、瑞丽等县市进行实地调研查勘,一些意外收获成为破题的关键。
展现滇缅公路背后的抗战精神,要以小细节体现大历史。在禄丰市档案馆,省档案馆史料编研处殷俊燕有了新发现。1938年10月21日,云南全省公路总局发布关于赶速派出民工,年底,滇缅公路土路必须修筑完成的训令,其中强调“抗战期间,本省位居后方,一切交通建设,刻不容缓。”在大理州档案馆,省档案馆展陈设计团队查阅到1940年1月17日凤仪县第三区下关镇关于请如数派足民工给下关商务委员会的函。函中称,“为不延误工期,凤仪县每日需出工1200名,不分男女,只求能任劳任怨工作”。用细节串联历史,从历史记忆体现抗战精神,文献档案“活”起来,展陈才能生动起来。
“展陈不是单纯地呈现文献档案,而是要建立与人的联系,用人物故事让参观者有共鸣。”本着这一原则,策展团队默契地选中了一件档案——“时年51 岁的蒙化县(今巍山县)人苏正清,因工作伐树,至树倒堕地,被树根冲伤左足膝下,筋断骨折,当即延医疗治,以受伤过重,即因伤毙命。苏正清家境清寒,中鲜兄弟,下乏子女,现老妻在家,望其工作以为生活。”正是艰难困苦方才体现伟大精神,个体故事更能反映历史浪潮如何翻涌。
云南省档案馆从生动性、贴近性入手,增补了很多生动、接地气的档案。从宏观至微观,有历史有人物,一件件档案按照展陈的叙事逻辑串珠成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展览如何发挥教育功能?
重温历史、以史育人,精神才会代代传承
展陈,是一次对历史的重现,也是对历史价值的挖掘。
文献档案是学术研究最基础的第一手资料。为做好文献的收集、管理、研究,省档案馆2015年参与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开发项目抗战档案史料汇编,先后编辑出版了《抗战时期修筑滇缅公路档案文献》《滇缅公路管理》《滇缅公路运输档案文献》共三本史料汇编,还编辑出版了《滇缅公路珍档解读》,为此次展览的展陈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更为精神传承奠定了基础。
深化、转化、活化对文献档案的研究,展示其成果,才能提升参观者乃至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此次展陈依托的丰富材料,是相关单位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我省专家学者,例如吴宝璋、谢本书等著书、研讨,为历史研究作了诸多贡献。
展陈,弘扬精神与品格,也为传承书写了开篇。
今年4月才接触滇缅公路的省档案馆史料编研处杨洁,是一名“90”后,说起滇缅公路已如数家珍。在保山市档案馆翻阅到一份材料时,她不禁热泪盈眶,那是1938年滇缅公路保山县工务处《修筑滇缅公路敬告民众书》,文中晓谕地方人士,“此国家残破之时,望悉秉匹夫有责之心,前方尽力出力,后方尽力出钱……统率同仁,仰体时艰,谨慎将事,使公路得以早日完成,人民得释重负”。这样的宝贵档案,读来让人动容,因为备展,她有机会深入学习这段历史,在感受历史厚重之时,也深感传承使命之重。“今年国庆,我想带着家人重走滇缅公路。”这是她敲定的计划,也是历史记忆在今天延续的一种方式。
本报记者 朱婧 王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