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清 刘思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抗战中,除了国内人民英勇抗战外,来自海外的中国侨民亦投入到祖国抗战的洪流之中。其中,由陈嘉庚组织的南侨机工支持祖国抗战最为引人瞩目。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历史见证,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南侨机工不仅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跨国协作与人类维护和平正义的典范。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
滇缅公路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为防止日军封锁而开辟的西南国际运输通道。
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仅用9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从昆明到缅甸腊戍的土路基本通车,总长度约1146公里。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行经下关到畹町出境,直通缅甸境内的腊戍。该路在缅甸北部的腊戍与通往仰光的铁路相连,成为一条直通印度洋的出海交通线。
1938年9月,日军以其海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部沿海主要港口,中国内地的重要补给来源地——广州沦陷,中国最为重要的对外海上通道被切断。为保障国际援助物资运输,中国的抗战军事补给线转向了滇缅公路。1938年9月至1942年初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
当时,大批军需物资囤积在滇缅公路沿线急需内运,驾驶和修理人才十分缺乏,在此艰难处境下,为解决运输人员缺乏的问题,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致函南侨总会(1938年10月成立,全称“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请求他在南洋招募汽车驾驶、修理人才,以解燃眉之急。在陈嘉庚的组织下,3200余名具备相应技术的南洋热血华侨青年回国抗日,在西南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上运输战略物资。
南侨机工在中印缅国际战场中的贡献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是同盟国在亚洲大陆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是同盟国中抗击和牵制日军兵力最多、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国家,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南侨机工所服务的地点滇缅公路连接着中印缅国际战场,因此,南侨机工直接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国际合作,他们在中印缅国际战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最主要便是维系国际抗战物资通道,为东方主战场中国前线运送军需物资。1939年至1942年,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陆上交通线。南侨机工的到来,为中国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军需物资,有力保障了前线作战的持续需求。南侨机工除了承担繁重的军事运输任务外,还配合国际战略行动,包括运送美国红十字会物资、运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转接“驼峰航线”物资、协助同盟军收集情报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抢运美国红十字会援华物资,保障国际援华物资。南侨机工运送了美国民间红十字会赠予中国的抗战物资,这些物资主要包括纱布、药棉、阿司匹林、金鸡纳霜、布料等,对于救助战争中的伤员及难民至关重要。1941年6月3日,美国红十字会援助中国的物资由火车运抵腊戍,由于中国红十字会自身没有车队运输,便委托中国银行和中运公司分别承运。但这两家公司运输不力,仅运走少量物资且操作不规范,引起美方的强烈不满。经过一番周折,西南运输处在接到指令后,迅速组织抢运,此类物资的运输任务由南侨机工组成的华侨先锋大队承担。积存在龙陵的美国红十字会物资由华侨先锋第一大队领队陈日礼、吴岐进带队运输。9月1日,37辆新车在精心组织下,成功将62.5吨包括纱布、药棉、布匹、硼砂、阿司匹林、奎宁在内的物资从遮放安全运抵龙陵装车点。10月9日,该大队再次派出17辆车,完成27.5吨物资的运输。截至1941年10月21日,西南运输处先后三次派出华侨先锋第一大队及三吨半车104辆,将积存在滇缅公路龙陵的美国红十字会物资成功运抵昆明的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市太和坊7号)和中国救济部(昆明黑林铺),同时附装了兵工署所需的军事物资。积存在缅甸腊戍的美国红十字会物资也由华侨先锋大队直接运抵昆明。
支援盟军协同作战,运送中国远征军入缅。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6日,中英两国签署《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次年2月,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入侵英属缅甸,英国政府请求国民政府派兵援助,共同抗击日军。为保卫滇缅公路,根据中英协定,中国派遣10万远征军入缅与英缅联军并肩作战。由司令官卫立煌、副司令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西部进入缅甸作战,而运输远征军入缅的任务主要由南侨机工承担。昆明南侨机工罗开湖、董沛等人关于运输任务、士兵健康状况等均有回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侨机工的运输支持直接推动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协同作战,为全球反法西斯胜利贡献了中国力量。
转接“驼峰航线”物资,延续国际补给链。1942年3月8日,仰光沦陷。为阻止日军东进昆明,1942年5月5日,国民政府命令守桥工兵用事先准备好的炸药炸毁惠通桥,将日军阻隔在怒江西岸,自此,滇缅公路被彻底切断。为运输国外援助中国抗日的物资,美国陆军航空兵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联合开辟了“驼峰航线”。该航线横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连接印度、缅甸和中国,起点是印度阿萨姆,终点是中国云南昆明巫家坝、云南驿等地。自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国外通过该航线向中国运送了大量援华物资,包括燃油、弹药、武器、航空器材等,回程则运输易货所得的矿石以及钨、锡、桐油、猪鬃等。滇缅公路完全中断后,外国援助中国的物资无法从陆路运输,大批“驼峰航线”军事物资改从印度加尔各答和卡拉奇机场经空运运到云南昆明机场后,需要及时接转或运输至前线附近。此时,由于中国公路运输业务日趋减少,国民政府决定撤销中缅运输总局,成立滇缅运输局,其主要任务是接收和转运经“驼峰航线”运入昆明的国外军事物资。档案《滇缅公路运输局工作报告(1944年8月)》中所言:“自本年(1943年)二月迄今,本局全数车拨给远征军专用,几度限期抢运接应前方反攻,均昼夜行驶,毫无喘息,队厂站业务人员、南侨机工频有数夜不眠者。”可以说,南侨机工维系了国际援华通道,保障了外援物资的持续输入。在中国远征军反攻期间,南侨机工还充分发挥语言和技术优势,担任翻译和修理军械的工作。他们不仅服务于中国军队,还配合盟军东南亚战略,成为中、美、英、印等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的“后勤纽带”。
南侨机工的历史功绩与精神传承
南侨机工以高度的爱国热情、专业技能和牺牲精神,行驶在这条既是生命线也是死亡线的滇缅公路上,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悲壮的篇章。他们克服滇缅公路的险峻路况和日军轰炸,战胜各种险路、险情,屡破敌机封锁,把抗日运输线延伸到国外,将国际援华物资与国内战场需求对接,抢运关键物资、运送远征军、保障“驼峰”补给线,并深入敌后协助情报工作。他们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后勤补给的关键力量,也是中印缅国际战场的重要参与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作者分别系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教授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南洋华商开发云南边疆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39—19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