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建设美丽家园 擦亮幸福成色

丽江蓝月谷。 本报记者 胡妤雅 摄

云铝阳宗海园区利用厂房屋顶、闲置空地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本报记者 陈飞 摄

蓑羽鹤。 本报通讯员 杨学飞 摄

昆明禄劝撒永山光伏项目。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昆明锁奔多风电场。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164个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工作,15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完工

今年上半年,我省绿色电力交易电量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60%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电力装机超过1.66亿千瓦

其中,绿色电力装机逾1.5亿千瓦、居全国首位

连日来,全国多地经历烈日炙烤,而气温20摄氏度左右的云南凭借独特魅力“圈粉”无数:冰雪浪漫的梅里雪山,清凉之境的梦幻丽江,雪域高原香格里拉,水上田园的普者黑,静谧清幽的和顺古镇,无不成为大众心中避暑的绝佳之选。

美丽云南吸引八方游客的,不仅是宜人的气候,更是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近年来,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加快绿色转型,努力开创高颜值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新局面。

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含金量”大幅提升

清澈的洱海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时卷时舒的美丽画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拍照、打卡、骑行,尽情享受悠闲时光,感悟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时光回到10年前。2015年1月20日,在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10年间,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洱海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洱海入湖污染负荷持续削减,水质保持优良水平,全湖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水质试金石”海菜花重现洱海。

与此同时,全省其他重点高原湖泊水质总体稳中向好。全省强力推进“湖泊革命”攻坚,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按照“水质改善是硬道理、措施有效是硬道理”的要求,各地从严落实“三治一改善”治湖举措,“一湖一策”深入推进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滇池水质连续7年保持Ⅳ类,抚仙湖水质持续保持I类;2024年,泸沽湖水质为I类、阳宗海为Ⅱ类、程海为Ⅳ类、星云湖为Ⅴ类……

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也持续推进。我省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守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聚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省出台《云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突出春夏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完善污染季节省、州、县三级加密气象会商与预测预判机制。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评估调整、噪声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宁静小区建设试点,一批群众关心的噪声污染问题得到解决。2015年至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10年保持高位,年均值达98.2%,有4年排名全国首位;全省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从每立方米22微克稳步降至每立方米21微克,连续10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并创下2015年至2019年连续排名全国前三的佳绩。

聚焦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我省印发《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指南》,完成164个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工作。在7个重点县(市)执行颗粒物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15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完工,全覆盖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印发《云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方案(试行)》,完成全省“两场两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地下水污染风险监控点位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增绿、添彩、提质,生态福利惠及千家万户

夏秋之交,漫步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街巷之间,芒果树的馥郁、柚子树的清新、菠萝蜜树的甘甜拂过每一位行人,乡土果树创新城市美学绘就了“一街一树(果)一景”,擦亮了芒市花果园林城市的名片。

行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捧路椰林蔽天、光影斑驳,勐龙路、宣慰大道热带花卉环绕,雨林气息迷人,成为新晋热门城市漫步路线。

放眼彩云之南,昆明市的公园城市、古城区的花园城市、昌宁县的田园城市、芒市的花果园林城市……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彰显衬托出一个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云南。

微风拂面、草木摇曳,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近年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增绿提质为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的目标,建成一批标志性绿美示范项目,把公园、绿地建在百姓身边,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

拆围透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3年来,全省新增城市绿地面积近5300公顷,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40.37%,累计新增城市公园2200余个,107个城市(县城)的400余个公园实施绿地开放共享,全省建成绿美社区4730个、绿美街区853个,市民休闲活动的绿色空间不断拓展,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畅享绿色福利。

聚焦群众宜居、宜游、宜乐需求,各地对有条件的公园草坪、林下空间持续开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让群众更好地亲近自然、休闲游憩和运动健身。聚焦地域特色,各地在绿地建设过程中优先采用乡土树种,打造植物种类丰富、色彩搭配美观、群落配置合理的绿化景观,留住记忆、传承文脉。

有着“北回归线上绿宝石”美誉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将“生态立州”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自治州自治条例,全方位保护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森林覆盖率74.05%,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十;生物多样性居全国前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全省第一;13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和36个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连续10年保持100%;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勐海县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和典型案例,就是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见证。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7044万人次,近70万人到西双版纳度假旅居,生动诠释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本报记者 陈晓波

  • 建设美丽家园 擦亮幸福成色

  • 畅游生态美景 乐享绿色生活

  • 厚植发展底色 加快绿色转型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