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龄
20世纪80年代至今,军旅诗人刘立云诗集不断出版:《红色沼泽》《向天堂的蝴蝶》《烤蓝》《大地上万物都有信使》《沿火焰上升》《去风中听万马奔腾》等等。这些诗集都是优秀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
虽然有鲁迅文学奖、闻一多诗歌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诗刊》年度优秀作品奖、《诗刊》优秀诗人奖等奖项得主的身份标志着他所获得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我却认为广大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对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来说,那些诗作对读者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才是他真正在意的,对于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尤其是军人来说,刘立云的诗歌不仅质量上乘个性鲜明,更能够呈现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技艺锤炼与美学追求。
刘立云生长在江西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赋予了这个农家孩子天然的红色基因和保家卫国的理想,培养了他爱国爱民、坚韧勇敢、重情重义、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他先参军后读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毕业后到《解放军文艺》当编辑,开始了在军事文学领域的辛勤耕耘,不停地走四方下基层,在军事一线磨砺锻打自身,怀着满腔热情塑型军旅生涯的独特风景与英雄群像,四十余年乐此不疲。
2023年11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厚达476页、共190首诗作的诗集《去风中听万马奔腾》,全书分8个单元,书名和单元名分别来自他的8部诗集的名字,设计精心而巧妙,覆盖了他创作的完整历程。除《上甘岭》等几大长诗代表作因篇幅所限未放入外,收录了最能代表其独创思维与艺术水准的典型精品佳作,是他诗歌成就的一次总结。
热爱
刘立云的诗歌充满了对世界、对生活、对国家、对人民、对使命、对职责火焰般的热爱,他的满腔深爱化成了诗句中丰富抢眼的意象、催人泪下的细节、万死无悔的赤诚、刚柔相济的意志,最贴切地把它们转化成了直击人心的强大感染力。《我的村庄,我的乡亲》交织着梦境与现实、局促与亲昵、心疼与感恩的百感交集,背后铺垫的是乡亲们眼中的人物——“我”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鱼水情。当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的时候,他们豁达幸福地笑着开导我:
记不记得在村里的河滩上/有许许多多卵石,我们就堆在那里/你只要记住了其中的一块/就记住了一条河流
刘立云的诗歌具有像催泪剂一样频频击中读者泪点的本领。《故乡的老母亲如是说》以拉家常的笔调把对人民的热爱推向了灵魂的最深处。诗歌通过母亲的自言自语讲述了她的老姐妹们的离世,全诗没有一句议论,却悄悄开辟出了一个深邃巨大的回味空间,敲击着读者的敏感神经。
再也凑不齐一桌打牌的人了/她们就像等不及似的,就像急着去/那边团聚和赶集似的
平淡的话语背后激起万千思绪。为中国革命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区人民,背过军粮,做过军鞋,送过盐,流过血受过伤,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却在自然规律面前别无选择,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谢幕,退出了时代的视野,这无声的感叹难道不会打动人吗?难道不足以唤起后来人接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吗?一首好诗就等于一次传递,其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军魂
军人的基因深深镌刻在刘立云的血液里骨头上,“我是一个兵”是维系他一生无处不在的自觉意识,浸透了他的每句诗行,也不自觉地像盐溶于水般占领了他的每个细胞。《去风中听万马奔腾》在辽阔草原的背景上写一名老骑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梦想与牵挂,电影慢镜头般细腻刻画了老兵的形象。但这还没有抵达本质——他心心念念的是他的部队,他的国家:
最让他沉醉的,还是共和国之子/当他带领他的兵,他骄傲的/骑兵连,骑着同样雪白的一匹马/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像阵雨过山,水银/泻地,从世界上最大的那座广场,驰过
部队序列、兵种和番号
他说他等得太久了,他要去追赶他的部队/他的兵……
这是多么辉煌的告别,多么壮美的熄灯号!在《红色沼泽》里,我们看见的是另一种牺牲与伟大——
我就忠实地留在这里/……/我知道这里的第一蓬绿草/必定会疯狂地长自/我的骨节
我脑子里响起了《长征组歌》的旋律,真切地看到了《过雪山草地》的情景。那是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令每个人闻之肃然起敬。在我工作的单位,有几个默默奉献的退伍军人,他们特别能吃苦耐劳,从来不争名夺利,说话很少,只做实事。你问他有利益为什么不争,他说:“部队教的。”要成就这个高度的生命境界,可能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磨砺。
先锋
这里的先锋二字指的不是眼花缭乱的写法炫技,而是在思想上勇立世界潮头、敏锐洞察时代转型发展中的历史变迁与人心变化,用全新视角表现军旅生活意义的前卫姿态与自信气度。诗人应该具备超越常人的敏感与相对充沛的激情加想象力,在这些基本素质以外,刘立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中国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内涵建设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并探索。
《烤蓝》是一部诗集,也是其中的一首诗,是作者赢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全诗萦绕着等待锻打的张力,渲染着痛苦的剧烈程度,隐喻着涅槃重生的酷烈,两级之间裂变之惨烈,千钧一发的紧张感,烤蓝工艺赋予武器的威力、神秘与美感。
我要写到烤在这块铁上的那种蓝/那种炫目的蓝 隐忍的蓝/深邃而幽静的蓝/我要写到这种蓝的沉默 悬疑/引而不发/……
《偶尔看见的撒切尔》《回到诺曼底》《主题歌:我和你》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军人的全球视野与热爱和平、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心态。对手间的尊重、对峙、对视被聚光灯强力聚焦,再渐渐柔化为碧绿草坪与欢笑人群流动的和平祥光:
我和你、就像歌中唱到的我和你/就像这个星球托起的/我和你。我是说,当我们再次相遇/当我们趴在对峙的两个战壕里/那时我们能不能都认出对方/能不能都靠上来,把彼此的枪管扭弯?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幸福,战争是为赢得这幸福付出的代价。军人是国家的脊梁,人民的保护神,刘立云用他的诗歌呈现出了中国当代军旅诗歌的新形象,就像他大批高质量诗作所流露的那样,一个大写的人拿起枪可以万死不辞,回到家则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最温柔的丈夫和最坚强的父亲。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战士,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我们既要做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更必须常常去风中听万马奔腾,观千帆竞渡,赏无限风光,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