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丹 通讯员 张涵
初秋的普洱,白及在思茅松下舒展叶片承接雨露;重楼在橡胶林间的腐殖土中拔节生长;石斛攀附着高大树干吐露芬芳……
“森林+药材”,这里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76万亩种植基地、28个道地品种,云茯苓、白及年产量分别占全国40%、55%以上,林下三七种植规模居全国之首。2024年中药材总产量约11.41万吨,综合产值近120亿元。
破解普洱市林下中药材成功种植的密码,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这一概念跃然而出。
打通云南中药材提质之路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我国针对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制定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旨在通过规范化操作保障中药材质量稳定、安全有效,并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规范涵盖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种植(养殖)、采收、产地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通过中药材GAP,可实现中药材质量可控、来源可溯,规范种植区域选择,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共赢。
云南省药监局二级调研员黄俊利介绍,云南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全省中药资源8875种,其中药用植物特有种类1562种,占全国的49.59%。2022年国家药监局等4部委出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后,云南将中药材GAP纳入《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年)》《云南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划(2025—2027年)》《云南省财政支持中药材产业若干政策措施》统筹建设,印发《云南省中药材GAP基地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成为全国首个实施GAP基地评价和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省份。
从文件到药田,从管理部门到企业再到种植户,中药材GAP的推行并非易事。
2023年10月,云南省正式启动中药材GAP基地评价工作,可企业对中药材GAP认定工作并不了解,如何制定长远规划、如何制定高效良种繁育工作规范、如何制定中药材GAP基地全链条监管流程等问题摆在了企业面前。如何助企,也成为监管部门思考的问题。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普洱良品益康药业有限公司白及GAP种植基地,近千亩白及依低矮丘陵生长,绵延数里,如绿色云锦,阵阵药香沁人心脾。谁能想到,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一度闲置沉寂。
“药监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公司质量负责人陈愉说,在基地筹建阶段,普洱市药监部门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帮助选出适宜白及生长的“黄金地带”;在公司选育新品种“良宝大白及1号”后,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联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公司新品种进行原植物形态、DNA条形码分子鉴别,确保新品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兰科植物白及;在公司编制和修订内部白及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时,普洱市药监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出专业意见。
作为云南省首家通过中药材GAP基地评价与延伸检查的企业,普洱良品益康药业以种植白及为主,同时种植滇黄精、重楼、土茯苓、金毛狗蕨等道地药材。除了白及,普洱良品益康药业还与当地农户、农业合作社共建7273亩茯苓林下基地,成为省内最大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
“在普洱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我有3个‘看好’。”普洱良品益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礼中表示,“看好”行业前景,中医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云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看好”好山好水好资源,普洱的大面积森林是中药材生长的绝佳环境;“看好”良好的营商环境,当地政府为项目落地和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
王礼中指着基地挂着的“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工作站”的牌子介绍:“普洱市市场监管局帮助我们申请乡村振兴资金,找专业技术团队帮助我们定标准、做检验,协助我们收集全国白及样品基原,提升白及质量标准,还积极帮助我们拓展市场。”
普洱良品益康药业凭借GAP优势成功入围全国中药饮片集采,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带动群众就业超4000人次。中药材GAP的推行,不仅让药材质量得到了保证、企业有了利润,还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户每年创收1000万余元。
建设云南特色中药材GAP样本
走进普洱淞茂谷,浓荫蔽日、溪水潺潺。树上附生石斛,林下套种重楼,黄精与乔木共生,龙血树树脂散发出微苦的药香,余甘子果实裹藏着青涩的回甘,在这个立体药园,每株药材都遵循自然规律生长。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同时带动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普洱淞茂谷林下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家批准的林下利用野生珍稀药材基地——淞茂谷。
淞茂谷药园的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中药材GAP建设在促进生态保护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公司秉持“不伤害每一片森林”的宗旨,通过6年的科研攻关,率先在国内突破石斛、龙血树、滇黄精、重楼、余甘子野生药材林下繁育生长的科技难关。其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3320亩,包括石斛、龙血树、滇黄精、重楼、余甘子等药材,以符合地理、气候、环境与有机栽培等标准,打造国内林下种植中药材的GAP认证基地。
淞茂谷的药材种植遵循“三不原则”:不砍树、不施肥、不打药。将野生种源移植到林下,采用林下仿野生模式进行种植;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管理方式,定期监测湿度温度。“药监部门不仅会定期对我们的中药材进行农药残留检测,还会在中药饮片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指导。”公司总经理高建波介绍,目前,淞茂谷已成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年产量达200吨,年产值约2亿元。
从规范化种植到中药材品质提升,从基地建设到品牌塑造,中药材GAP贯穿到云南中药材全产业链运行的每个环节,为云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云药出滇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基地评价+延伸检查”模式,强化协同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责的共管共建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14家企业、26个基地通过GAP评价,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发布10期中药材GAP延伸检查结果的通告,14家药品生产企业的26个产品可标注“药材符合GAP要求”,数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GAP基地总面积达1.5万亩,覆盖三七、重楼等12个道地品种。
“从全省层面来看,中药材GAP正在重塑云药格局,规范化生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黄俊利介绍。
此外,云南省创新建设全国首个中药材GAP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基地申报、审核、评价全流程线上办理,累计服务70个基地。同时,由省药监局牵头建设的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与“云药追溯质量平台”的无缝对接,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药材从种植到制剂的全流程信息。
为了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使云南中药材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推动整个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发展,引导中药材产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精细化转变,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2025年1月,我省出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方案提出,推广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加快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建设GAP中药材500万亩以上,建设60个以云药大品种和优势品种为重点的GAP基地。
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云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