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晓宇
“以前这种手术只能跑昆明,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来自元谋县平田乡的杨先生说。近日,杨先生在元谋县人民医院顺利完成了直肠癌手术,手术由云南省肿瘤医院专家、对口帮扶队队长李强和元谋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在强共同主刀。
在本地就能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是元谋县“省管县用”机制落地见效,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的结果。
近年来,元谋县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帮扶机制,积极搭建协同平台、引入省级资源、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形成以“组团式帮扶+银龄医师+行走的医院”为支撑的医疗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2022年3月,云南省肿瘤医院与元谋县人民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正式启动组团式对口支援。截至目前,5批33名专家进驻,帮扶涵盖医疗、护理、医技等15个专业,通过“副院长+技术主任”身份深度参与医院管理与发展。帮扶专家带来了全新理念和技术革新,先后指导建立了独立的肿瘤科,推动化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体系建设,完成手术264台,三、四级手术占比超三成。在麻醉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55项新技术相继落地。元谋县人民医院于2024年顺利通过省级临床服务“五大中心”验收,并获评县级综合医院推荐标准。
“我们坚持‘放手不放眼’,不只是来帮扶一场手术,而是要让本地医生能独立接手。”李强说。
为破解基层“有设备无人用”的问题,元谋县在引人才上下功夫,以“银龄医师”计划为契机,创新推出“候鸟+康养+带教”模式,吸引省内外高层次退休专家在此执业。同时,投入1800万元建设人才公寓、专家食堂,发放“兴元惠才卡”,解决专家后顾之忧。70岁的医生石云是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退休后每月定期在元谋坐诊、带教。他曾为一位胸腔积液晚期患者重新安置引流管,大大改善其生活质量。“我希望继续在这里传承技术、带出一批能独立执业的年轻医生。”石云说。目前,元谋已签约“银龄医师”33名,建立“银龄医师”专家工作站2个,涵盖中医、内分泌、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开展义诊和教学活动百余场,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
在机制保障上,元谋县统筹成立“行走的医院”项目领导小组,推行“周报告、月总结”制度;县卫生健康局协调组织县级医院、州级医院、省级医院建立专家工作站,推动制度共建、资源共享;以医共体为平台,打通远程会诊、结果互认、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形成上下联动的高效闭环。“过去患者转出去,医生跟不去、资料带不回,现在能在家门口看病、在本地复查,效率和体验提升很多。”元谋县人民医院院长马卫东介绍。
有了“省管县用”医生的长期帮扶,“银龄医师”的支持和带教,双向赋能,全县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