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瑾 何磊) 近日,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成功将500余株人工培育的文山兜兰的幼苗移植到其原生境。这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首次开展文山兜兰野外移植活动。
文山兜兰为中国特有的兰科兜兰属原生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及贵州的红河流域、南盘江及北盘江流域,玉溪境内主要分布在新平县、元江县等地。
文山兜兰植株小巧,花瓣较厚,花大奇特而雅致,色彩比较庄重,带有不规则斑点或条纹,观赏性强,属兰花中的上品,花期通常在每年4月至5月。
作为元江干热河谷特有的极小种群物种,文山兜兰曾因人为滥采滥掘而濒临灭绝,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120个极小种群物种之一。
元江干热河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特有物种,文山兜兰属于极小种群,其生长环境对气候条件要求严苛,所以分布范围狭窄。
为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与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共同申请了云南省极小种群保护项目。
在项目支持下,工作人员多次开展文山兜兰的野外调查,初步掌握了其在元江的分布情况。调查中,工作人员采集了文山兜兰的种子和少量植株样本,并实施了种子萌发和组织培养实验,成功培育出大量文山兜兰幼苗,为后续的野外移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