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奋笔书写幸福佤山新篇章

沧源县城

佤山少年参加足球比赛。

佤族群众欢庆新米节。

葫芦小镇

4年前,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怀着满腔热忱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字里行间满是对佤山改天换地的欣喜之情。4年过去,这片曾被称作“苦焦地”的边境热土,已蜕变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幸福村,交出了一份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这份变迁,始终连着一份跨越山海的牵挂。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字里行间既有深切关怀,更有殷切期望。

嘱托如灯,照亮前路。4年来,沧源县以落实“三个定位”要求、践行“三好”嘱托为总遵循,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不仅为临沧市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新台阶注入强劲动力,更让各族群众的日子像甘蔗般节节拔高,越过越红火。

绿富同兴:生态家底化为发展动能

初秋的沧源,山峦叠翠间云雾缭绕,澄澈蓝天与葱郁森林相映,宛如天然水墨画。这片生态宝地上,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扎根,全县正以全域保护的姿态建设绿美家园,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走进勐董镇龙乃村,两棵300余年树龄的大榕树参天蔽日,见证着村子从靠山吃山到护绿生金的蝶变。“以前只想着多砍树、多开荒,山慢慢秃了,雨水大时还滑坡,日子过得更差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爱军回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村里跟着全县的步伐推进生态修复,封山育林、发展绿色农业,鼓励种植经济林果和林下作物。如今,村民出门见绿、弯腰摘果,既护住了山林,又鼓起了腰包。“观念变了,日子美了,这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赵爱军的话语里,满是对绿色发展的坚定。

沧源县的产业发展,同样也以“绿”为笔,绘就产业振兴壮美图景。

“采茶叶得留下三叶,可不能伤了茶树的根基。”岩帅镇龙潭茶场的赵叶茸一边演示采摘技巧,一边把采茶的“老规矩”挂在嘴边。她家的40亩茶园拿下有机认证后,鲜叶的收购价涨了不少。“过去图方便用化肥,现在改用有机肥,茶叶的品质上去了,卖价自然也高了。”

随着产业与生态底色的深度融合,沧源县的茶产业已经从过去的单一种植向全链条升级,成为带动群众稳就业、促增收的绿色引擎。今年上半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14.45万亩,生产毛茶5359.51吨、同比增长5.08%,实现农业产值约1.66亿元、同比增长0.42%;生产精制茶2855吨,实现工业产值约1.71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茶叶综合产值约5.73亿元。

龙乃村的变迁和茶产业的发展是沧源全域护绿的生动缩影。如今的沧源,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绿色正成为这片土地最亮丽的底色,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在阿佤山徐徐铺展。

双轮并转:边疆经济迸发内生动力

清晨的永和口岸,货车有序驶入查验通道。“现在全年无休,货运通关快多了。”沧源君和报关有限公司报关员李玲点赞道。货车车厢里的新鲜蔬菜正通过绿色通道快速验放。这是2023年7月1日口岸实施365天通关后的日常,加上新开通的卸货功能,企业的通关时间短了,成本低了。

办公室里,沧源海关工作人员正和企业负责人算起“政策账”:“用‘两步申报’能省两天时间,原产地证书还能减关税。”据统计,仅关税减让就已为企业节省成本400多万元。“我们深入落实‘一企一策’‘一产品一方案’,为企业提供‘窗口+上门’的贴心服务,不断提升监管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助力口岸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沧源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闫伟介绍。

口岸旁的永和园区里,商贸综合服务中心、货运专用通道、国门联检前置拦截区已完工,正在开展验收准备工作;正在试运行阶段的大理石智能制造基地的生产线嗡嗡作响,机械有序运转,工人专注调试设备。

今年4月12日,永和园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进出口落地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被列入《云南省2025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后,园区建设便按下了“快进键”,招商、配套齐头并进,发展态势一片向好。先后吸引沧源赛特拉进出口有限公司等41家企业入驻永和园区。目前,在永和园区规划范围内累计注册企业76户,其中“四上”企业5户。今年以来,永和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64亿元。

从口岸通关效率提升到园区产业集聚,沧源县正以“双轮驱动”激活边贸潜力。既靠便利化措施让货物“流得快”,又凭园区平台让价值“增得高”,一幅口岸与园区协同发展的图景,正成为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勠力同心:团结共建筑牢边疆屏障

“党的政策好,不仅帮我们建房子、修道路,还带我们发展产业,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这句发自各族群众心底的话语,道出了边疆群众的共同心声。

一座座各具民族特色的新房如繁星般铺展在山间,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串联起家家户户,更成为连接各族群众心灵的纽带。校园里,不同民族的孩子同桌学习、结伴嬉戏,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长;社区中,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谁家有困难,邻里都会主动搭把手,沧源大地处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民族团结进步是沧源发展的生命线。当地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各民族在广泛交往中增进情感,在全面交流中凝聚共识。

守好边疆,才能发展好家园。沧源县建立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在班搞村,400多户村民自发轮流值守边境线,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践行“守边有我,请党放心”的誓言。“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这句话镌刻在每一位佤山人民的心中,更道出了边疆群众对发展与守边的深刻理解。国境线上,边境幸福村串珠成线,巡边人的身影在山林间穿梭,与坚固的界碑、茂密的丛林共同构筑起边疆安全稳定的坚实屏障。

四年风雨兼程,四年硕果盈枝。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沧源县在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道路上深耕不辍,让阿佤山的木鼓声震彻山谷,让幸福之歌在云海间回荡,让各族群众的日子如佤山云海般,在时代春风里翻涌不息,在岁月长河中绵延壮阔。

展望前路,沧源将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刻在心上、稳稳落在实处,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在民族团结、兴边富民、强边固边的道路上持续发力,用奋斗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边疆大地焕发更蓬勃的生机。

本报记者 赵丽槐 李春林 李丽

  • 奋笔书写幸福佤山新篇章

  • 报头

  • 把嘱托担在肩上

  • 落实“三好”嘱托持续接力见行动

  • 用实干赢得信任

  • 永和口岸:通关加速边贸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