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
“姨,今年的物业费我帮您缴好了,家里有啥需要搭把手的,您尽管说。”山东籍社区工作者刘宇的这句乡音,道出了她扎根景洪市嘎栋街道的日常。作为“新市民”社区工作者,她主动服务“候鸟”人群,陪独居老人聊天、帮居民代办业务,成了社区里的“暖心纽带”。
刘宇的工作日常,也是景洪市众多社区工作者的缩影。近年来,景洪市聚焦社区工作者队伍力量弱、能力差、留不住等痛点,以壮队伍、提本领、强保障为抓手,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以前开证明得跑老远,现在社区就在家门口,办事快多了。”在允景洪街道金源社区办事的居民刘燕笑着说。长期以来,景洪市城市基层治理因社区划分不合理、边界交错、资源与服务对象不匹配等问题,处于事多人少、服务跟不上的被动局面。为满足现代化治理需求,景洪市综合考量社区面积、人口密度、管理半径等因素,对原有社区进行“瘦身”调整,将19个社区优化析置为70个,使社区服务半径缩短至500米以内,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针对“新市民”集中、管理难度大、矛盾纠纷较多的社区,景洪市创新“新市民参与治理”模式,吸纳黑龙江、山东等地10余名优秀人才担任社区工作者,有效打破沟通交流屏障,拉近了为“新市民”服务的距离,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升。
“这次培训全是实战干货,从社区治理案例研讨到现场模拟调解,不仅让我对社区治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本社区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开拓了新思路。”刚参加完培训的社区干部何冬对未来工作信心满满。
为提升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景洪市构建全域培训、导师帮带双轨培养机制,将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市级干部教育计划,整合组织、政法等部门资源,通过集中授课、专题研讨、实地观摩模式,确保社区“两委”专职工作者每年培训不少于5天,其他专职人员不少于3天,新招聘人员100%接受岗前培训。2025年以来,已举办6期专题培训,覆盖500余人次。同时,严把人员入口关,通过笔试、面试、实地考察多种方式选聘社区工作者,重点考察群众工作能力和基层治理素养,优先吸纳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降至34.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2%,队伍活力显著提升。
此外,景洪市从街道领导班子、业务骨干中精选54名导师,组织年轻社区工作者跟岗锻炼,通过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加速成长。构建组织部门统筹、社工部门主抓、多部门联动、街道落实的协同机制,5个“名书记”工作室落地见效,群众满意度提升15个百分点。
“2018年,我通过公开招聘成为社区工作者,这几年待遇越来越好,成长空间也越来越大,干着特有劲。”“90后”社区工作者马文涛说。因工作出色、群众认可,社区析置后,马文涛当选为允景洪街道景德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为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景洪市不断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建立收入动态增长机制,按“一肩挑”、正职、副职、一般人员分档核定基本生活补贴;绩效补贴不低于全年基本补贴的10%,与年度考核挂钩;工龄每满1年每月增发50元;取得初、中、高级社会工作者证书的,每月分别补贴100元、200元、300元,确保社区工作者收入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推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畅通晋升渠道,注重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和推荐评优。创新实施社区干部离任补贴制度,落实年度健康体检等福利,让基层工作者无后顾之忧。
如今,在景洪市的大街小巷,社区工作者越来越多。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一支充满活力、本领过硬、扎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正成为推动景洪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坚实力量。
本报记者 刘宇丹 通讯员 周文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