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清水绕村流,梯田层叠映青山,庭院错落见绿意……这幅兼具生态之美与民生之乐的画卷,正是麒麟区大营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动写照。
作为云南省2024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该项目以生态环境改善、生产体系升级、生活环境提质为核心,将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让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感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项目紧扣“山水林田路村”生态系统整体性,推动治理目标、措施与效益深度融合。推进山、水、林协同治理,划定778.12公顷封禁治理区,采用自然修复和人工管护结合的模式,林草覆盖率从62%提升至78%,整治1.2公里河道沟渠,利用水生植物群落降解污染物,保障下游潇湘水库饮水安全。以田、路联动激活生产潜力,1000余亩坡耕地完成“坡改梯”,让“三跑田”变“三保田”,土地产出率提升50%,1115.59公顷保土耕作区构建起“梯田+经果林”格局,1.2公里透水道路与6.2公里生产便道升级,让农机畅行田间。从村民更宜居角度出发,硬化432.84米道路,新建662米人行步道,打造1.01公顷河滨景观带,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5%,生态宜居触手可及。
通过工程、生物、农耕措施协同发力,形成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让生态修复更精准、更长效。构建防、蓄、排、净一体化工程网络,清淤3.8公里沟道,建设1.2公里生态沟渠,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修复排污沟,铺设污水管网,配套湿地净化系统,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三带三区”植被建设,山顶营造水源涵养林带,山脚构建水土保持植物带,封禁治理区补植乡土树种。推广“三改两减一提升”技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使用,结合梯田建设发展特色水果、中药材种植800亩,培育3处林下经济示范点与20户生态养殖示范户,土地利用效益提升3倍,形成梯田农业、经果林、林下经济多元产业体系。
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让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大幅减少,土壤侵蚀模数从每年每平方公里2800吨降至230吨,林草覆盖率提升16个百分点,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12%,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经济效益更突出,梯田亩产值从1500元提升至4500元,农业总产值增加450万元,带动120户农户年增收1.2万元;项目与乡村旅游结合,预计年新增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8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还创设了生态管护员岗位,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形成人人护生态、户户享成果的共建氛围。
本报记者 隋鑫 通讯员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