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手记

让中斯友谊传得更远

当地时间8月19日晚,“港口之夜”山海青年文明对话会斯里兰卡主题活动在科伦坡这座海滨城市温暖启幕。灯光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参会者,围绕同一个话题分享体验与思考——青年如何与世界相处?

为什么选这个话题?为什么是斯里兰卡?这一路,我一直在寻找答案。

合作,让两国的联结生根发芽。科伦坡港口城是中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十多年建设,一座新城已初具雏形。在当地人眼中,中国企业的投资建设带来了机遇与希望,双方的合作结出丰硕果实。

在机场,我们偶遇了“心联通·云南行”斯里兰卡光明行的医疗队。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8位医生,将为100名斯里兰卡白内障患者带去光明。包括这次“光明行”在内,今年中国已为斯里兰卡实施了450例免费复明手术。450双重新看清世界的眼睛,见证着中斯之间最深厚、最真挚的情谊。

从机场到科伦坡的高速公路,由中国援建。地接小哥杰夫中文流利,他笑着说:“斯里兰卡人喜欢中国,欢迎中国人到来。”

我们参观了斯里兰卡国家电视台和国家通讯社,重逢了曾到云南参加澜湄视听周和中国—南亚博览会的斯里兰卡记者朋友。翻开当地英文报纸,还能读到中斯教育合作项目的相关报道。

斯里兰卡国家电视台国际关系部主任莫蒂拉尔・希塞拉表示:“斯里兰卡和云南在文化、生态、农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媒体可以聚焦文旅、自然、教育这类有共鸣的主题,让两地友好交往的故事传得更远。”

“斯里兰卡和云南,像是跨越山海的知己。”活动中,有人这样说。

一路走来,我也深有同感。

六百多年前,出生于云南的航海家郑和多次到访斯里兰卡,两国海上贸易逐渐蓬勃与繁荣。如今,云南滇红与锡兰红茶在杯中舒展,飘出相似的醇香。

森林、草原、高山、湿地,孔雀与大象……两地都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守护生物多样性献智献力。文化中也藏着诸多默契——从传统服饰的纹样到手工艺品的符号,再到日常礼仪中的谦和,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共鸣在传承中延续。

最鲜活的故事,来自青年。

科伦坡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承枫聊起云南,眼睛发亮:“去年在红河学院参加夏令营,路上遇到的人都会主动和我说话,热情好客的氛围让我感到很亲切。”正在孔子学院学中文的他,语气坚定:“明年我要去中国留学,将来做中文老师。”

司亚兰曾在山东师范大学求学,如今是本地中文教师。她动情地说:“中国教会了我自强独立,我也学到了中国人的勤奋。我鼓励大家都去学语言、学文化,打开看世界的窗,让自己变得更智慧、更有感染力,去激励更多人。”

在年轻人眼中,好奇能超越隔阂,探索可拉近距离。中国留学生在科伦坡大学收获成长;僧伽罗语教师在云南传播斯里兰卡文化;云南科学家身在内陆也照样研究海洋生物——知识,正不断冲破地理的边界。

离场时,海风依旧温柔。

中斯建交68年的情谊,在合作中愈发深厚;文化相亲的默契,在交流中自然流淌。当青年愿意走向彼此,未来的故事,便有了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 郭瑶

  • 风起云南 情牵山海

  • 越南热果河口“变身”记

  • 报头

  • 让中斯友谊传得更远

  • 云南在斯里兰卡开展“光明行”活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