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西南夷”中有一个“滇国”,但此后不久,古滇国就消失于历史烟云之中。它究竟去了哪里?辉煌一时的青铜文明为何突然湮没?这些谜团,随着近年云南河泊所遗址的重大发现,才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近日,云南省博物馆“从西南夷到益州郡”展览引发广泛关注。展览中的文物在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大量封泥、简牍、瓦当等文物,不仅实证了云南自西汉设立益州郡以来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更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这些珍贵的文物,若仅是静置于博物馆展柜中,其文化价值难以充分展现。让它们走出库房,走进大众生活,与现代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独特标识的文化IP,是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的有效路径。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VR、AR技术推出“数字多宝阁”,让观众能够360度全方位欣赏文物,极大提升了文化体验。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则围绕考古发现开发出2000多种文创产品,成功打造了一批现象级IP,使古老文明以更加亲民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
结合科技与艺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我省可以考虑使用数字化手段重建古滇国都城风貌,打造沉浸式VR体验项目,让游客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滇人的日常生活;或者策划实景剧本游、沉浸式演出,用艺术手法再现“滇王金印”“益州郡置郡”等重大历史事件,构建叙事性强、参与度高的文化场景。此外,还可以深入挖掘石寨山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兼具美学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使古滇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可带回家。
让文物“活”起来,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正在推进的“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文化体验村落于一体,正是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昆明市计划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年3月,《昆明市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正式发布,以立法形式明确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界限与路径,为遗址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法律基础。
让文物“火”起来,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更能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认同感,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拥有滇池西山、苍山洱海、丽江古城、红河梯田等自然美景,更承载着古滇文明、青铜记忆、滇文化故事的云南,将以更加立体丰富、多彩多姿的形象,成为海内外游客心生向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张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