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铁血忠魂照千秋

​——追忆抗日名将唐淮源将军

许亚萍 陈雪娇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滇军将领唐淮源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生于云南江川,长于乱世,最终在中条山战役中壮烈殉国,用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重溯唐淮源将军的戎马生涯,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滇中子弟勇毅从军

唐淮源(1886—1941),字佛川,云南江川人,生前为国民党军上将。唐淮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却勤学不辍,得塾师胡歧山资助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成为同窗,两人友情深厚。在这所充满民主革命思潮的军事学堂里,他与朱德等进步青年一同评论时事,探索真理,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在此过程中,唐淮源加入同盟会,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分子。陆军讲武堂“坚忍刻苦”的校训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为他日后的铁血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1年,唐淮源先后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和辛亥革命。1915年,追随蔡锷投身护国战争,在护国战争中屡建奇功。北伐战争时期,唐淮源身先士卒,率部拼死奋战,势如破竹,与北伐军各部击溃孙传芳、吴佩孚的军阀势力。1932年,唐淮源任第三军十二师师长,后升任副军长,转战赣、皖、甘、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铁蹄从东北踏进华北,侵华气焰甚嚣尘上。唐淮源义愤填膺,时常对部属讲道:“要效法岳飞、郑成功、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保我河山,爱我中华,共纾国难,以尽吾辈军人之天职”。

浴血中条壮烈殉国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唐淮源升任第三军军长。他奉命北上,在冀西一带及晋东、晋南一带与日军作战。1938年,他临危受命升任第三军军长,驻守山西中条山。因中条山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日军称它为“华北盲肠”的战略要地。唐淮源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曾写下对联:“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明志誓死报国,下定决心与中条山共存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因地制宜开展游击战,多次粉碎日军扫荡,保卫了潼洛。每当前方情况险恶时,唐淮源总是亲自到前方去督战,挽回了许多危局。1941年3月,日军集结25万兵力扑向中条山。5月10日,第三军陷入重围,无路可退。5月11日,第三军伤亡过半,四面受敌,粮尽援绝,后路已断。在这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毅然言道:“现情势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之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各竭尽心力,以图恢复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气。”“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5月12日,唐淮源所部弹尽粮绝,退至县山一带。身陷绝境的他,仍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遗书:“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遂饮弹自戕,时年55岁。

精神遗产永励后人

1942年1月4日的《云南日报》为悼念唐淮源和中条山战役阵亡将士曾发表社论《哀痛悼忠魂》,社论中说:“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在械劣、粮缺、弹乏险恶之条件下屡挫敌锋,数度实施反扫荡而均获成功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唐)将军等之死,实为国家之无上损失。将军为国之干城,抗战之支柱。国家损此干城,抗战失此支柱,将增加抗日之困难,平添战争之阻碍,吾人为国惜才,更难禁为之一哭!”我们今天学习唐淮源的革命精神,一是学习他“家国至上的赤子情怀”。唐淮源将军用一生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从云南陆军讲武堂到中条山战场,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无论是辛亥革命、护国战争,还是死守中条山,无不彰显其赤诚报国的崇高品格。二是学习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中条山战役中,唐淮源将军“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凛然气节,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骨气与尊严,践行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周恩来曾将他列为“抗日殉国五将军”之一。三是学习他“清廉自守的人格风范”。唐淮源将军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品格。他身居军长要职却自奉甚俭,一条军毯用了十余年;担任宜宾县长时以“宠辱不惊”自勉,两袖清风;即便在战事最紧张时,仍坚持用俸禄接济阵亡将士家属。这种严于律己、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至今仍为后人景仰。

唐淮源将军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悲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仍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正如有学者所言:“滇人善战,更善坚守信仰。唐淮源之死,非一人之殇,而是一省之傲、一国之光。”

(作者1系中共玉溪市委党校副教授,作者2单位为中共玉溪市委史志办)

  • 抗战硝烟背后的金融力量

  • 报头

  • 铁血忠魂照千秋

  • 云南军事工业对抗战胜利的贡献及启示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