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渝 陈支仲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军事工业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卓越的历史贡献,在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入探讨云南军事工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纪念,更是对抗战精神和科技创新传统的传承与弘扬。
时代背景:
民族危难中的军工崛起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仅仅几个月时间,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相继沦陷,所有的出海口都失守,特别是淞沪战役,上海沦陷,使中国本来就不发达的工业基础几乎损失殆尽,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为了全面抗战需要,1938年初,原国民政府拟订《西南西北工业计划》,确立以西南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战略,同时制定战时工业发展方针,即“以军需工业为中心”。一大批工厂、企业从沿海、内地纷纷往西南迁移,以迁到重庆为主。但因重庆电力紧张,原材料供给困难,加之日机轰炸频繁,难以保证工厂的正常生产,而云南作为抗战大后方,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除远离战火外,还有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两条运输线,是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运输通道,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解决兵工厂的原材料和设备进口问题,加之气候适宜,适合长期工业生产。因此,一个边陲省份在民族危亡之际骤然被推上前台。
到1942年,内迁昆明的企业达100多家,包括兵工、机器、冶炼、电器、化工、纺织等,内迁数量仅次于重庆和川中区,居西南第三位。华北、华东等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西迁,国内顶尖科学技术、大批科技人才汇聚云南,西南联大等高校与军工企业密切合作,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厂矿工人也从战前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为云南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地方实力派亦和各界人士抓住战时特殊环境提供的机遇,与中央政府联合,同时鼓励私人投资,致力发展云南工业,以军事工业的发展为代表,云南在各个方面都迅速崛起。昆明被定为机械、电器、冶炼工业区,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马街、茨坝、海口、安宁。1939年,兵工署第二十二兵工厂、第五十一兵工厂先后在昆明成立,成为战时重要的武器生产基地。同时,中央机器厂、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中国电力制钢厂、云南钢铁厂、昆湖电厂、昆明化工厂等一批军工相关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到抗战结束时,全省已有600余家兵器工业企业,重要的有73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中国自己生产研制的第一根军用通信电缆、第一架望远镜,甚至世界上最早的单发同轴反转旋翼直升机都在云南诞生。云南军工肩负起了支援全国抗战的重要使命,成为中国战时科技力量、工业力量、战备力量和国防力量的守望者,成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国防力量的象征。
历史贡献:
支撑抗战的工业脊梁
由于国际通道被封锁,外援武器无法大量运进来,我国主要还是依靠自行生产的枪械来补充战斗中的消耗,如果没有这些兵工厂生产的武器来作保障,抗战的努力将因弹尽药绝而不战自溃。
武器弹药生产保障了前线作战需求。抗日战争对云南军事工业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技术落后、物资匮乏等不利条件,虽然在武器装备供给上明显不足,但凭借兵工厂的高效运作和工人们的顽强拼搏,云南军事工业在持久抗战中始终维持了稳定的火力供给,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从1939年7月至1940年10月,共制造、组装、改装各种类型飞机200余架,其中组装的P40战斗机是当时美国最新型战机,也是“飞虎队”配备的主要机种之一。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成功试制出“复兴号”双翼轻型飞机、美国AT—6单翼高级教练机、苏联E—15型双翼飞机共56架。兵工署第五十三兵工厂(1942年由兵工署第二十二兵工厂和五十一兵工厂合并成立)等军工企业生产了大量步枪、机枪、迫击炮等轻武器及弹药,有效补充了前线部队的装备需求。飞机、轻重机枪、迫击炮等武器装备出厂后投入各个战场,解决了国防急需。
军事工业体系建设奠定国防工业基础。云南军事工业从适应近代兵器工业专业分工和发展战时工业生产的需要出发,对生产职能和产品结构做了调整,基本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涵盖了钢铁、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钢铁工业方面,除1939年2月成立的中国电力制钢厂和1939年11月成立的云南钢铁厂,还建立了多个小型钢铁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钢铁生产网络。在机械工业方面,云南机械厂、中央机器厂等企业不仅能够生产武器装备,还能制造各种机床设备,为其他工业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化工工业方面,1942年中国第一家磷肥企业滇裕磷肥厂诞生,日产普通过磷酸钙1吨左右。昆明化工厂、大利化工厂、建云化工厂等多个化工厂,生产硫酸、硝酸等重要化工原料,为弹药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化学原料保障。此外,昆明水泥厂生产波特兰优质水泥,除外援出口外,主要供给修建滇缅铁路(公路),呈贡飞机场、杨林、昆明机场跑道等。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年产煤量在20万吨以上的23家大煤矿相继沦陷的情况下,昆明明良煤矿、昆湖、昆明多家发电厂,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为抗战胜利和战后重建储备了人力资源。面对日军的封锁,云南军事工业十分注重人才培育,一方面以工代训,充分发挥军事工业中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优势,大力培训云南当地工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掌握先进生产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与西南联大等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输送到军工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现实启示:
从历史奋进中汲取强国复兴力量
云南军事工业在抗战时期的军工制造,不仅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更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认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带给我们诸多深刻启示。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云南军事工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为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贡献了云南力量,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赓续全民族抗战这一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启示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都会被我们克服和战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坚守自强不息的精神伟力。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在抗战时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兵工厂广大爱国企业家和技术员工以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艰苦创业,为国家研制、仿制重要军械,促进云南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鼓舞了云南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独立自主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信守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云南军事工业的历史经验表明,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国家军工技术创新和兵工企业发展的关键。抗战时期,兵工署第五十三厂为我国军工企业引进、留住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比如光学仪器专家金广路、龚祖同等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批技术人员成为了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对我国军工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作者1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一级调研员,作者2单位为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