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茅区思茅港镇的青山绿水间,一片片甜龙竹正迎着阳光茁壮成长。近年来,思茅港镇以甜龙竹产业为抓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甜龙竹不仅成了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更“甜”了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
过去,农户分散种植甜龙竹,规模小、效益低。近年来,思茅港镇以橄榄坝凯弘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种植为主,积极发挥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思茅港镇甜龙竹累计种植面积达2544.8亩,今年1月至7月产量210余吨,产值1680万元。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直接就地吸纳10余人就业,灵活带动19名村民参与季节性务工,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田间地头增收。
甜龙竹产业不仅让合作社实现盈利增长,更让种植农户收获了“舌尖上的财富”。通过统一管理和科学种植,甜龙竹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如今,思茅港镇每隔三天就要上演热闹的“笋市”场景——43户农户轮流将新采的鲜笋送往合作社,月均结算收购款达13万元。“早上采的笋,下午就能变现。”村民李建国拿着刚领到的笋款笑着说。
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难成规模的问题,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通过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完善和市场拓展,甜龙竹产业逐步形成了集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思茅港镇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为甜龙竹产业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生产用水难题;另一方面,组织农户学习种植技术,提升管护水平。弯手寨小组通过橡胶林与甜龙竹间作套种,实现“一地双收”,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农户收入。
思茅港镇用一根根翠竹“编织”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让村民的日子如竹笋般节节高,书写了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的答卷。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刘爱莎 郭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