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世涵
在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大后方”一词意味着支撑、意味着根基、意味着希望。抗战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炮火扫荡破碎山河,民族陷于危难之中,处于中国西南腹地的云南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坚韧的民族精神构筑起支撑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大后方。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机关、学校、工厂不断涌入云南,总计入滇军民100万人以上。地处抗战大后方的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召唤下,一方面毁家纾难支持前方抗战,另一方面奋勇开发交通道路,建设军事及民用工业,发展农业、商业、金融业及教育文化事业,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命通道
打通援华物资大动脉
抗战初期,滇越铁路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大批内迁企业、工厂和学校的人员、物资都经由滇越铁路进入大后方,大量来自海外和东部的抗战物资和民用物资绕道滇越铁路,由云南运入西南各省和其他内地省份。从1937年到1940年,滇越铁路运输物资130万吨。在1940年日军切断滇越铁路运输以前,这条铁路几乎成为当时中国最为重要的国际通道。
1938年,云南各族儿女用汗水、血肉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滇缅公路。“这条蜿蜒上千公里的‘抗战生命线’,在日军封锁中国沿海的危急时刻,打破了物资封锁,在滇越铁路和西北国际运输线终止后,成为战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陆上通道。”云南省档案馆国家级档案专家殷俊燕介绍,滇缅公路战略意义极其重大,其建成后外通缅甸的腊戍、曼德勒(瓦城)、仰光,内连川、康、黔、桂四省,直接关系着抗战的前途,关系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
滇缅公路的修筑,浸透了云南各族人民的血与泪。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工,在缺乏工程器械的条件下,自备粮服,日夜奋战,仅用9个月就修通了这条史称“输血管”“国际大动脉”的战略公路,创造了“惊世奇迹”。从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被切断,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共约49万吨,承担了当时全国抗战物资90%的运输量。
抗战期间,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中印输油管道……这些用云南人民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和保卫的运输生命线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其中所展现的空前绝后的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最生动的体现,也是我们得以战胜强敌最深厚的力量根源。”殷俊燕说。
文化堡垒
构筑民族精神高地
大后方的核心使命,更在于为国家保存和延续复兴的种子。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看来,西南联大在滇联合办学,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抗战爆发后,日军视当时的中国为一盘散沙,甚至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三个学校虽具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却为了抗战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是抗战时期唯一联合到底的学校。这在当时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精神象征。”吴宝璋说。
“3500公里的‘文化长征’,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师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办学,只为思考国家民族命运而存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感慨道,“在全民族的至暗时刻,这种精神力量汇聚成引领全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在西南边疆构筑起凝聚人心、坚韧不屈的精神高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西南联大追求科学、民主、爱国理念,充分利用云南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成为当时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不仅保存了国家的文化和血脉,更深刻践行了“文化抗战”和“教育救国”的文化使命。
战火纷飞中,联大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弦歌不辍、育才救国,教授、学者们撰写出版书籍百部以上。这些代表着当时中国学术界顶尖水平的研究成果,犹如民族复兴大厦之文化根基的一砖一石,在西南边疆筑起了一道新的文化长城。
工业基石
铸就战时经济支撑点
当烽火席卷中国,无数支撑着抗战物资命脉的工厂在轰炸中化为焦土,云南悄然崛起,用血肉与钢铁筑起一道工业长城,承担起保障抗战物资生产的艰巨使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大批工厂、企业从沿海和内地纷纷南迁,起初以迁到重庆为主,但因重庆电力紧张,原材料供给困难,加之日本飞机轰炸频繁,难以保证工厂、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云南偏居西南,还有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两条国际运输线,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等内地80余家企业、工厂纷纷迁滇。同时,云南钢铁厂、昆湖电厂、昆明化工厂等一批军工相关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云南很快成为全国抗战制造枪炮、弹药等兵器机械生产的坚固后方和保障基地,到抗战结束时,全省已有600余家兵器工业企业。
为满足国防所需,这些迁建至云南的工厂、企业,直接为抗战前线生产了大量的轻重机枪、迫击炮、炮弹等武器,生产了瞄准器、指南针、军用通讯电缆、望远镜、测远镜等军需用品;民用企业也生产了水泥、橡胶、酒精等一批批国防急需品,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抗战,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自主修建滇缅公路,到顽强维持驼峰航线,从庇护来自全国的知识精英和文化瑰宝,到挺起抗战中的工业脊梁……战争硝烟已经远去,但云南作为抗战大后方所承载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早已融入各族人民血脉,将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