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燕
滇缅公路,是一条被誉为“筑路史奇迹”的公路,是载入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代表性符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企图依靠其海空军优势,封锁中国沿海口岸。1937年8月,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提出“国际交通应早作准备,立即同时着手修筑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直通印度洋”的提议。这一极具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计划符合国民政府把川滇黔三省作为抗战后方的构想,被迅速采纳。
滇缅公路东起中国昆明,西由下关向西延伸,经漾濞、永平、保山、龙陵、芒市至畹町界河与缅甸腊戍连接,全长1146.1公里,中国境内959.4公里,缅甸境内186.7公里。其中昆明到下关为东段,已于1935年土路通车。西段由下关起,至中缅交界的畹町河止,全长547.8公里,为新修里程。
当山河破碎、国运危殆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云南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以龙云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各民主党派、各阶层各界人士团结抗战的良好局面。在全民族高涨的抗日救亡浪潮中,云南地方政府在各民族各阶层人士支持下积极组织抢修滇缅公路。
1937年11月底,滇缅公路全线动工兴建。云南筑路民工纷纷自带口粮和工具,跋山涉水到工地,组成浩浩荡荡的筑路大军,高峰期每天施工人数高达20万人。由于严重缺乏工程机械,施工条件异常简陋,加之当时青壮年大都开赴前线,征调而来的民工不分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筑路。工地没有住房,他们就用树枝搭建临时窝棚,风餐露宿,承担超强度的劳作,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奇迹。据档案文献记载,至1939年7月“综计滇缅公路由昆明至畹町,全长959公里,共有土方19983960立方米;石方1875497.055立方米;桥梁536座、跨径267633米;石涵洞2198座、木涵洞1114座;挡土墙477.8米;铺路碎石1108739.62立方米”,云南人民硬是用双手开辟出一条抗战国际大通道,震惊了世界。但滇缅公路艰巨的工程和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得超过3000名修路民工死于爆破、坠崖、落江、土石塌方和疟疾。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贯通,这条蜿蜒于横断山脉的交通干道,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生命线”。为掐断这条“东方战场的输血管”,日军在越南河内组建“滇缅路封锁委员会”,从1940年10月开始,累计出动飞机400余架次,对滇缅公路进行大规模轰炸。滇缅公路沿线的云南各族儿女以不怕牺牲、顽强坚韧的护路精神,冒着敌机炮火,即炸即修,始终保证滇缅公路的畅通。据统计,从1938年12月到1942年5月,通过滇缅公路抢运进入中国的各种抗战物资达49万余吨,对中华民族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滇缅公路的贯通,也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为后续盟军在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合作打下了基础。这条路不仅是抗战时期中国对外陆上战略运输动脉,更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的象征。
抗战的风烟已然散去,但云南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云南人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不朽功勋值得永远铭记。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