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迎来观展热潮。参观者们通过博物馆里实景化呈现的展览,仿佛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被迫南迁,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随着战火蔓延,1938年2月,师生们分三路向云南进发,其中最艰苦的“步行团”跨越湘黔滇三省,跋涉3500里。三校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文化教育的中心。一时学者专家云集,不少学术研究在这里开花结果,教育的种子在这里播撒,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物质匮乏却催生精神丰饶。“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园,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辰光。”1938年在西南联大校歌的创作阶段,冯友兰作为校歌校训委员会主席写下此曲,作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的勉词。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刚到这里工作时曾困惑:“战争年代谈何伟大?”随着研究深入,她触摸到联大人超越苦难的远见和坚韧。
冯友兰在纪念碑文中预言:“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这些话语中,透出联大人对抗战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念。“这种从战争中生发出来的生命力,于困难中选择乐观、坚韧的精神,正是西南联大‘刚毅坚卓’校训的内涵所在。”李红英说。
条件艰苦却激发报国之志。西南联大在滇八年间,先后有约8000人就读,其中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70多位院士、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更令人动容的是,联大师生在国家危难时刻毅然投笔从戎,以身报国,以多种形式投身抗战:1100余人从军报国,奔赴抗日前线;400多名外文系学生担任军事翻译。
如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一隅,石碑正面,1100余字详尽地叙述了西南联大组建历程、南迁经过及历史意义。碑阴,刻着抗战以来西南联大从军的834名学生的名字,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舍身报国的壮举,坚信“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师生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用“读书救国”践行救亡图存使命,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在战争中展现的精神力量丝毫不亚于武器的锋芒。在当代,这种在战火中闪耀的思想光芒仍在延续,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苦难中守护文明,在困境中坚持求索。”李红英说。
本报记者 王世涵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