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兰坪县翠屏街道——

“招小商”就近就业

兰坪县翠屏街道搬迁居民在电子元件厂务工。 本报记者 李寿华 摄

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翠屏街道永昌社区服饰生产车间,居民白连美正在工位熨烫衣服。从高山村寨搬迁到县城社区,白连美一度为搬迁后的生计发愁:丈夫早逝,自己有听力障碍,女儿还在上学,无法外出务工。永昌社区服饰生产车间建起来后,白连美经过培训成为车间工人,因勤劳刻苦、善于学习,很快成为制衣能手。

“以前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一年到头挣钱不到几千元。如今在家门口的车间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孩子。”白连美说,搬迁到永昌社区,住进了新房子,有了就业岗位和稳定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目前,永昌服饰车间有229名员工,生产的服装远销墨西哥、加拿大、法国等国,2024年出口量达36万件。

近年来,兰坪县把稳就业、促增收作为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搬迁社区闲置资产、土地、厂房设备以及劳动力资源进行摸排,建立详细台账。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到上海、广东等地招商,在用地、用电、用工、贷款、物流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限度的优惠奖补,增强投资吸引力,千方百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布局社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厂,把务工车间建在居民身边,让搬迁居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梦想。

“我们组织政治素质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综合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成‘招小商’专项服务工作组,以‘保姆式’服务为企业落地运营提供全流程服务支持,确保企业引得进来、留得下去、发展得了,让居民尽快上工挣钱。”翠屏街道办有关负责人说,县委、县政府不定期了解企业、车间的生产情况以及居民就业增收情况,各部门工作人员下沉车间,协调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齐心协力把务工车间办好,让更多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在兰坪聚能电子器件有限公司车间,技术员蜂忠祥正在对出口东南亚和非洲的小音响进行检测。蜂忠祥搬迁到县城永昌社区后,离开兰坪到广州一家电子器件工厂务工学技。听说社区成立电子器件加工车间,就回乡应聘成为了一名生产技术工。“虽然工资比外地少一点,但能照顾小孩和老人,日子过得更安心。”蜂忠祥说。

兰坪聚能电子器件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鸿晖是广东人,妻子是兰坪人。2021年,他跟妻子回兰坪探亲时发现当地年轻人就业难,便带着8个年轻人到广东自家工厂学技术。2024年,陈鸿晖在兰坪金龙社区建起电子器件厂,拓展事业。兰坪县委、县政府了解情况后,多次到公司实地考察,了解产品生产情况、走访员工,随后通过“招小商”政策将其迁入帮扶车间。短短一个多月,兰坪聚能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员工从13人增至41人,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兰坪县积极“招小商”建车间,以“不扰生产、一线服务、精准解难”为原则,在就业宣传动员、技能培训、帮扶车间增产延链、扩展车间类型方面下功夫,不断扩容就地就业“蓄水池”,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兰坪营商环境好,县、街道、社区都有服务企业的专班和工作人员驻守生产一线协调解决生产问题。”陈鸿晖说,公司将引进更多的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规模,吸纳更多居民群众就业。

目前,翠屏街道服饰加工、电子器件、餐具清洁等5个车间已带动330余名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月至7月累计发放员工工资649.27万元。

本报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罗四肥

  • “招小商”就近就业

  • 搬出深山日子甜

  • 避寒康养游升温

  • 帮扶车间助增收

  • 报头

  • 移民新村新气象

  • 业安居安心更安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