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南方力量 应世界变局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废墟里携手 讲述中同心

——2025中缅媒体双城论坛“吉祥说·胞波情暖”故事会侧记

嘉宾将祝福书签系在“生命树”上。

9月5日,2025中缅媒体双城论坛“吉祥说·胞波情暖”故事会在昆明举办。活动现场,浓浓的温情弥漫,那是灾难后重聚的温暖,是生死时速里结下的深情。一个个浸满汗水、饱含温情的瞬间,串联起中缅两国跨越国界的守望相助。

今年3月28日,缅甸境内发生7.9级地震。“我们看到建筑物倒塌,被困压在建筑物下的民众呼喊求救,建筑物外人们哭声一片。”活动现场,缅甸内政部消防司科长吴比漂乌回忆起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声音微颤。

“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是在震后18小时抵达缅甸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伍。他们带着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坚定的信念,与我们并肩作战。”吴比漂乌感慨地说,中国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队长穆树元在救援行动中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与担当,他第一时间做好出国救援准备,随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来到缅甸灾区。抵达后,面对严重灾情以及交通、语言、环境等多重挑战,他和队员们在极端高温下坚持开展高强度作业,以坚强的意志和专业救援能力克服困难全力救援。

“翻译同学,来!戴上这顶防护头盔,你下次不能穿拖鞋来了噶,很危险的!”在现场演示环节,缅甸曼德勒远程教育大学学生张月模仿中国救援队队员的语气,将大家仿佛带回了救援现场。这位缅籍华人女孩在地震后一度因“帮不上忙”而陷入绝望,看到招募中缅翻译志愿者的邮件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说:“我会说中文和缅语,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张月的故事,是这场救援的一个缩影。她在废墟与帐篷间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搭建起语言桥梁,传递温暖与希望。“缅甸和中国是友好邻邦,中国人是缅甸人的好朋友。”救援队员的话,让张月声音哽咽。她说,“胞波”二字代表的不是简单的邻国关系,而是血脉相连的兄弟情谊。

媒体人的坚守,是灾难中另一种“救援”。“中国提供10亿元援助,用于搭建板房手术室、采购药品……”故事会上,缅甸《北极星》周刊总编辑吴温丁轻声念起自己写的诗《无比深厚的友谊》。地震后,他每天都在社交媒体上更新中国救援的消息,从“首批32名队员抵达”到“2000箱方便面运抵灾区”,一个个细节凝结成诗句里的深情:“胞波兄弟在危难时刻赶来救援,两国友谊无比深厚。”

在互动环节,缅甸媒体委员会主席、SweSone媒体集团主席丁吞乌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地震后,缅中媒体一起管控虚假新闻、传播真实信息,这比任何宣传都更能增进友谊。”中国日报社亚太分社社长、总编辑陆浩婷也强调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机制在灾难报道中的关键作用:“地震发生的24小时里,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第一时间派出缅语记者张莹琳,用镜头、文字将现场的真实情况发回后方,我们才得以争分夺秒将素材编译、剪辑,传递给全球观众。”陆浩婷说,正是这样的联动机制,彰显出媒体在重大事件中的社会责任与合作精神。

从政府到民间,从救援队到媒体人,从专业机构到大学生志愿者,每个人都用行动诠释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深刻含义。

故事会结束之际,葫芦丝独奏《秋绪》悠扬响起,嘉宾们依次上台,将写满祝福的书签系在“生命树”上。此刻,不分语言、无论国界,中缅人民用生命、勇气与友谊共同浇灌的常青之林愈发葱茏。

本报记者 张敏 郭瑶 文/图

  • 拉紧民心纽带 唱响“南方”声音

  • 多元文化 多彩魅力

  • 废墟里携手 讲述中同心

  • 凝聚合作共识 贡献智慧力量

  • 报头

  • 有故事的文创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