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元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期间,云南一度成为中国联通海外的唯一通道,这里山川纵横,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纵贯列峙,怒江、澜沧江、漾濞江南北奔腾,东西向的道路贯通面临着大江大河的天然阻隔,桥梁是冲破山川阻隔联通道路的关键。滇西的一些老桥就诞生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铭刻着民族抗争的烽火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我们回首老桥的历史过往,追寻云南抗战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
惠通桥:
烽火咽喉惠顾中华
通阻攸关抗战前路
“惠通桥”又名“腊勐桥”,位于今保山市龙陵县腊勐镇腊勐社区境内,静卧在崇山峻岭间,傲悬于怒江激流之上,是“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咽喉锁钥,“惠通”,取惠民通行之意。在日军全面封锁我国内地出海通道的背景下,滇缅公路成为对外联系的唯一国际运输通道。惠通桥东接施甸、西连龙陵,一桥跨两县,是滇西地区最早修建的钢索吊桥。惠通桥是中国抗战输血线的咽喉,同时也是日军切断中国“最后生命线”的核心目标。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日军先后出动飞机168架次对该桥进行轰炸。在一次毁灭性轰炸后,日本东京电台曾高调宣称滇缅公路至少要因此关闭3个月,而中国施工人员经过快速抢修,“仅仅用了35个小时35分钟就再次通车”,一举粉碎了日军切断中国运输通道的企图。最惊险的是日军的突进夺桥和中方的炸桥阻敌。惠通桥是日军进攻昆明的唯一通道,一旦失守,日军装甲部队可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直逼昆明和重庆。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战场失利,5月3日日军侵占边境重镇畹町,惠通桥陡然从物资通道转变为关乎国运的生死防线。5月5日,日军沿滇缅公路突进至惠通桥西岸,日军第56师团派遣一部快速纵队化装成中国难民企图抢占惠通桥,因当时桥上突发交通事故,守桥宪兵为疏通道路鸣枪示警,日军误以为事情泄露开枪袭击,引起我方部队警觉。在危急关头,中国守桥部队在前线工兵总指挥马崇六指挥下果断将桥炸毁,将日军阻挡在怒江以西。惠通桥的炸毁,使日本丧失了唯一快速侵入云南包抄陪都重庆的机会。惠通桥遗址现保存完好,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功果桥:
功勋熔就抗战胜果
炸不断的钢铁动脉
在澜沧江干流与沘江汇合处往南约4公里,江面趋于平窄,地势走向平缓,这里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孔道,自古闻名。抗战时期,这里建起功果桥,是滇缅公路跨越澜沧江的第一座桥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由滇西深入我国西南后方的一道重要关卡。功果桥并不特指一座桥,指的是同处功果村的老功果桥、昌淦桥以及适应抗战需要建设的浮桥等,习惯上通称“功果桥”。1938年利用青云桥护岸作桥台建老“功果桥”,于当年3月1日动工,5月26日竣工,6月9日通车。这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两岸人员往来,更成为县内井盐运往保山、腾冲乃至缅甸等地的必经之路。为备战时所需,在上游700米处另建有一座设计荷载为15吨的钢桁构加劲钢索吊桥,是中国早期比较完善的刚悬索桥。为纪念桥梁设计者、以身殉职的工程师钱昌淦,故名“昌淦桥”。此桥的建筑器材运送过程让人动容,建桥器材由缅甸运进,器材进入国境后,全靠人背马驮转运。功果桥与惠通桥同为滇缅公路主要桥梁,是日军重点轰炸的目标,轰炸频率和强度为众桥之最。如今,由于下游功果桥水电站的修建,抗战时期的老功果桥和昌淦桥桥址已被上涨的江水完全淹没而永沉水底,但功果桥的名称留在了功果桥镇行政区划地名中,永远被人们铭记。
畹町桥:
国门枢纽烽火砥柱
骄阳耀照铁血丰碑
“畹町桥”位于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这座长不过百米的小桥横亘在畹町河上,桥北岸为中国畹町市,桥南岸为缅甸九谷镇。这里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的交会点,为滇缅公路之锁钥,中印公路之纽带。“畹町桥”得名于桥下畹町河,是中缅两国的界河。畹町桥最早修建于1928年,为畹町河上一座仅能供行人、马帮以及小车通行的木板桥。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全线建成通车,畹町桥同期竣工,为单孔石拱桥,是滇缅公路中方一侧终点,为出入境关口,大量援华物资经畹町桥入境。1942年2月,为保障滇缅公路畅通,中国10万远征军从畹町桥走出国门开赴缅甸战场抗击日军。桥址附近现建有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和纪念碑,在畹町这个太阳当顶的地方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猴桥:
藤索飞渡行如猿猴
通道另辟保障通途
猴桥遗址位于今保山腾冲,距离附近口岸大约1公里,地处临近缅甸的边境。猴桥记录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千年沧桑岁月。桥下的江水两岸历史上槟榔树广布,故名“槟榔江”。这里藤蔓多、韧性足、质地佳,当地人以藤编成吊桥,行走其上,摇摇晃晃,通行时手攀藤索、脚踩藤桥,如同猿猴攀援其上,因名“猴桥”。这座桥与抗战后期中印公路开通有关。1942年12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为适应抗战需要,除驼峰航线外,亟须打通一条陆上通道,这就是后来开通的中印公路。公路修筑历时2年多,于1945年1月底全线通车,为抗战后期中国连接境外的唯一一条陆上物资运输通道,也是二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
漾濞桥:
钢索横铺叠桥江上
能人共创桥梁奇迹
漾濞桥与惠通桥、功果桥并称为滇缅公路三大桥,是西南交通线路的必经之地。桥下漾濞江水深流急,桥因江得名。据《修筑滇缅公路纪实》载:“漾濞河的河床都是一些流沙。两台柴油机掘机运到,改装成一吨汽锤的打桩机使用,每分钟打击30下。高效率的现代机械使工作很快就完成了,费用仅是人力的1/10,柴油消耗仅价值80美元。整个工期只有两个月。”在设施简陋、瘴疠肆虐、食不果腹的极端艰苦条件下,以徐以枋、谭伯英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专家,带领起一批能工巧匠和舍生忘死筑路的滇西民众,在保家卫国的精神气魄感召和强大信念支撑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建桥奇迹。1993年桥被拆毁,现存左岸石砌桥墩和钢索塔。桥梁所在的“血线36公里”是滇缅公路全段中目前唯一保留使用的路段。
胜备桥:
顺濞怒涛吞噬骨血
众志成城备战胜归
胜备桥位于漾濞县与永平县交界的顺濞河上,是滇缅公路的关键桥梁设施之一。该桥是滇缅公路连接漾濞、永平两县的核心枢纽,是滇缅公路现存较为完整的抗战遗存“抗战血线”的实物见证。1937年修建滇缅公路时,建造了3孔单跨10米的石台木面叠梁桥,在修桥过程中因突遇暴雨导致三四十名工人被洪水卷走,是建桥过程中的又一部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御侮、舍身为国的生动写照。如同桥名“胜备桥”寓意的那样,这座桥就是为抗战胜利而作的准备,预示抗战最终胜利注定属于正义、不屈的中华民族。
[作者单位: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本文为202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地名里的美丽云南”(项目编号:SKP20243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