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抗战烽火中的华侨力量

刘家绮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岁月中刻骨铭心的一页,一寸山河一寸血,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在中国共产党的奋勇号召下,无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与敌人殊死搏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了日寇撞得头破血流的钢铁长城。

国家遭难,为之献身的不仅有国内的四万万同胞,还有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远在南洋的爱国华侨。云南紧邻南亚东南亚且处于关键战略位置,抗战时期,许许多多的南洋爱国华侨前往云南共赴国难,陈嘉庚、梁金山、侯西反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陈嘉庚:为国解难从不惧

陈嘉庚,(1874年—1961年),字科次,福建省泉州人。20世纪30年代,陈嘉庚就是南洋远近闻名的“橡胶大王”,陈嘉庚虽身在国外,他的心从未离开祖国半分,伴随着日寇入侵,陈嘉庚毅然投身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之中,通过抵制日货、鼓励华侨回国抗战、推动国内实业投资等实际举措支持国内抗日。

1938年,陈嘉庚担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他一方面推动捐款工作,另一方面发动各个埠属会动员华侨汇款回国,仅在1939年一年时间里,南洋华侨给国内的捐款就多达一亿国币。同时,通过“南侨总会”的名义购买了阿司匹林等大量药物以及机械装备等大批物资,运回国内支援抗战。

1939年,中国的沿海重镇都已沦陷,无法再通过海运获得外部援助以及运送物资,与海外联系的有效渠道只剩下了从云南昆明出发的滇缅公路。由于滇缅公路地势险要,加上日军通过狂轰滥炸等手段进行绞杀,运送物资回国困难重重,急需一大批能够熟练驾驶汽车的人员。陈嘉庚先生于1939年2月通过南侨总会在南洋各地的华侨报纸上发布《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并且专门针对司机的招募去南洋各地演讲,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就招募到了3200多人,这些勇士便是著名的南洋华侨机工,他们在抗战期间付出了巨大伤亡,用自己的血肉与生命为中华民族打通了这条命脉。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侨领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向祖国捐出了超过200架飞机,而其中100架飞机都是陈嘉庚个人捐赠,他在抗日战争中捐出财产多达15亿元,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巨大帮助。

梁金山:一腔热血护中华

梁金山(1882年—1977年),原名梁钢,是云南省保山市人,1882年出生于贫苦家庭,梁父去世很早,梁金山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清末时他离开家乡前往缅北谋生,在缅甸摸爬滚打的日子里学会了选矿等一些技术,成为缅甸的巨富。

“九一八”事变之时,身为缅甸华侨协会会长的梁金山积极组织抵制日货等抗日运动。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戴戟率领下奋起抵抗,梁金山立即捐出白银4000两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军,给十九路军的战斗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面抗战前夕,为便利中缅两国的交通,梁金山耗巨资聘请国外工程师设计,购买各种建桥器材运往腊戍,再用骡马运到怒江桥工地。历经3年夜以继日的赶工,最终在怒江上架起了一座全长123米,宽6米的钢缆吊桥,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惠通桥,这也是第一座横跨怒江的汽车桥,成为了中缅交通的咽喉之地。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身居国外的梁金山带头成立了“中国缅甸华侨抗敌后援会”等爱国华侨组织,并且以会长身份全力组织力量支援祖国抗战。1941年,通过自己的金光汽车公司,自掏运费全力运输抗战物资,甚至将120辆汽车和1架飞机也捐献给祖国。

在日军占领仰光后,梁金山抛弃了在缅甸经营多年的家业,返回了他的家乡云南保山,带头创建中国侨民银公司,倡导侨资内移,调剂祖国金融,辅助经济建设,提振金融事业,继续支援云南抗战和地方文化事业。

1942年5月,腾冲沦陷后,日军企图通过怒江,占领保山而向昆明进军,为阻止日军东进计划,只有炸掉惠通桥。1944年4月,中国军队于滇西战场展开大反攻,中国陆军于6月4日收复怒江西岸的腊勐。同年中国决定重建惠通桥,梁金山又主动捐赠了一批物资。惠通桥建成通车,保障了前线部队的弹药运送,成为过江反攻的主要通道和后勤供应枢纽,为收复松山、龙陵和芒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侯西反:不顾艰险执矛戈

侯西反(1883年—1944年),福建省南安人,20岁南渡马来亚,后与友人合资创办振美、茶美、福利、裕益等商号,专营橡胶业。并在柔佛、彭亨广置橡胶种植园,20世纪30年代就已是橡胶富商。1930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协助陈嘉庚综理橡胶制造厂业务,出任《南洋商报》总经理,1936年又出任了亚洲保险公司副经理。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除大力募捐钱款支援抗日外,他还参与发动组织新加坡筹赈会,在新加坡组织抗敌锄奸团。“南侨总会”成立时,侯西反担任执行委员兼总务。因侯西反全面开展筹赈工作、组织抵制日货、惩办私贩日货奸商等多项救国行动,受到敌对分子陷害被迫离开新加坡。

1942年5月,日军企图跨过怒江进攻昆明,为大局考虑,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被炸断,南侨机工们因此失业而失去了生活来源,许多南洋华侨也因躲避战祸涌入云南。侯西反亲至昆明视察难侨及失业机工的情况,他发起组织华侨互助会并被推举为理事长。同时组织筹款设立失业机工收容所,并开办侨光学校以解决归侨子女教育问题。

1944年11月10日,为了主持侨光学校新校舍落成典礼,侯西反乘坐飞机前往昆明,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一代爱国侨领侯西反的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侯西反为人性情刚直,疾恶如仇,心怀正义,陈嘉庚曾赞扬他说:“侯君品性对于服务社会,如调解纠纷,劝募捐款,确为特殊才干,他侨实难企及。”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 档案见证云南1945年九三胜利日

  • 回望老桥 追寻云南抗战历史记忆

  • 报头

  • 抗战烽火中的华侨力量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