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滇西抗战纪念馆中的历史回响与时代意义

滇西抗战纪念碑 本报记者 雷桐苏 摄 国殇墓园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黄子娴 张蕴

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是中国远征军将士魂归之所。从山川走出的士兵,倒在枪林弹雨之中,也在碑铭与讲述之中永生。位于腾冲城东南的国殇墓园,是滇西抗战纪念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片烈士长眠之地,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它以庄严的纪念建筑群和持续传播的公共记忆,成为理解中国抗战精神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

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边疆烽火中的国家命运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伟大历史篇章。地处滇西要隘的腾冲曾是抗战正面战场上的重要战地,滇西战役作为中国战场上决定性的一役,其重要性远超边陲之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封锁沿海与中部通道,中国对外交通日益依赖西南方向。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从昆明至缅甸腊戍,长约1146公里,成为中国抗战物资输入的“生命线”。此后,日军便将该地区视为战略打击目标。1942年,日军向缅甸发动全面进攻,盟军节节败退。应英国请求,中国组建远征军出征缅甸抗敌。由于准备不足、地形不熟、指挥失误等原因,中国远征军最终损失惨重。滇西战役,也称“滇西反攻战役”,是中国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的反攻之一,由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远征)与美国驻华航空兵联合发动。1944年,中国远征军以腾冲为首战,发起大规模反攻,开启滇西缅北反攻战役的序幕。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军队首次在正面战场上独立收复失地,更是中缅印战区战略格局的关键转折点,为打通滇缅公路、援助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腾冲光复后,李根源先生倡议兴建陵园,在腾冲设立“忠烈祠”,并命名为“国殇墓园”,以慰忠魂、昭后世。墓园1944年冬动工兴建,1945年7月7日落成。

空间中的历史:从“纪念性场所”到“国家记忆场域”

2013年8月15日,滇西抗战纪念馆在墓园北侧新馆落成。展馆内分“血肉铸长城”“援缅防御战”“滇西烽火急”“得道者多助”“绝地大反攻”“胜利奏凯歌”六大主题板块,以文献、实物、模型、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呈现滇西抗战全貌。尤其珍贵的是包括作战地图、远征军士兵信件、战地日记等一手史料,使抗战从“国家叙事”落到具体的“个人命运”。陈列的每一件遗物都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曾经战士生活的一部分。透过这类微观叙事,观众能够更加真切感受到战争的血肉温度,从而完成情感共鸣与记忆认同。

滇西抗战纪念馆并不仅仅是一处博物馆或烈士陵园,它所承载的是一种空间化的记忆形态。在物质与象征的叠加中,它完成了历史的转译、情感的传达与国家意识的生成。国殇墓园占地八十余亩,以忠烈祠为核心,设有墓冢千余座,按照军衔、部队番号排列。墓冢统一白灰为基,既体现纪律与秩序,也表现战争的冷峻与悲悯。墓碑群中心矗立着纪念塔,塔身铭刻“民族英雄永垂不朽”。这里不是简单的悼念场,而是活跃的历史教育空间,每一块墓碑、每一处铭文,都是与当代对话的媒介。

记忆如何传播:媒体、仪式与“再生产”的纪念文化

每年“国际博物馆日”“抗战胜利纪念日”“腾冲光复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腾冲国殇墓园都会举行祭奠活动,其中清明春祭和两岸共祭最具代表性。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向烈士献花、退役老兵讲述抗战故事、市民自发扫墓等形式,使纪念活动逐渐“生活化”“常态化”,不仅保留庄严性,更增强参与性与传承性。而近年来,纪念馆也通过数字化平台,如虚拟馆藏展览等,扩大了其纪念功能的社会触达力,在网络空间中营造“全民悼念”的纪念氛围。

滇西抗战纪念馆深知历史传播不能仅靠静态展陈,于是逐步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如“远征军徽章”复制品、抗战主题邮票、纪念T恤等。这些产品使纪念内容得以随身携带,成为流动的历史记忆载体。与此同时,为推动文旅结合,云南省发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十大线路,其中以滇西抗战文化为中心的线路“爱国戍边·幸福蝶变之旅”榜上有名。以国殇墓园为中心,联动龙陵松山战场遗址、司莫拉佤族村、滇缅公路、惠通桥等,构建“一线多点”的红色旅游格局。这种空间串联增强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时代语境中的意义重构:从“抗战记忆”到“民族认同”

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展厅,更是现实认同的熔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历史认同、文化认同。”

一个民族,如何记住自己的苦难?一个国家,如何在回望中前行?滇西抗战纪念馆,正是这种思考的现实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对中华文化、中华历史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腾冲这片沉静的土地,所承载的不仅是烈士的忠魂,更是一个国家在面对苦难时所凝聚的精神共识与命运共同体。在抗战中献出生命的烈士曾来自不同省市,甚至是不同民族,他们说着不同方言,在战场上为同一个目标而战,今日在同一片土地下长眠。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真实注脚。而在新一代人民心中,这种共同记忆也在悄然生长。作为曾经烽火连天的边城,腾冲因滇西抗战而声名载史,又因国殇墓园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版图的重要坐标。在这座抗战纪念馆中,历史被铭记、情感被激活、认同被建构,它不仅讲述过去,更塑造未来。如今,腾冲的山,不再硝烟弥漫;腾冲的雨,不再掩盖哭声。但那一段历史,没有消失。它被写在碑石上、刻在展板中、也在老兵口中,被一代又一代人默默记在心里。当我们走进国殇墓园,脚下的青石路上仿佛还回响着战马嘶鸣;当我们凝视纪念碑上镌刻的烈士英名,那些看似静止的碑石却在默默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坚持与不屈。

国殇无声,记忆长鸣。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不只是为缅怀,更是为了继续守护。他们曾用生命护国疆,我们如今以纪念护国魂。今天,我们不仅要纪念他们曾经的牺牲,更要继承他们未竟的理想。让滇西抗战的历史记忆,在时代之风中长鸣不息。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 滇西抗战纪念馆中的历史回响与时代意义

  • 报头

  • 大理公鱼皆有子:一种古代知识景观的呈现

  • 抗战时期重要的边政著作:李郁高与《云南第四行政区概况》考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