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初阳
抗战时期,随着国内外战局的变化,云南既是坚固大后方又是抗战最前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时期在政、学两界的倡导和鼓励下,国内兴起关注边疆和研究边政的热潮,著名学者方国瑜先生曾言:“留心边政者,考究治乱之迹,与夫山川人物,著录为书,刊布于世;其著者如……保山李郁高先生之《云南第四区概况》。”(《泐史》序,1947年)《云南第四行政区概况》于1945年石印出版,然流布不广,少有关注,至今未见到专门的研究成果。对书籍的编纂及内容进行考察,可增进对抗战时期滇西边疆社会情况及相关研究的了解。
李郁高与《云南第四行政区概况》
李郁高(1891—1969),字鉴周,云南保山施甸县由旺镇人。幼年入读私塾,后考入保山省立第三师范学校。20世纪30年代,他曾两度出任云南文山县县长,任上剿匪安民、发展经济,尤重文化教育,主持编修《续文山县志》,并参与筹办文山“云南省立第四中学”。省民政厅官员考核评语为“心精力果,成绩可观”。李郁高思想开明,经中共党员李国栋动员,将文山县的公田公地、圣会谷租、魁会金、屠宰税等资金纳入办学经费,资助贫苦学生,深受农民拥护,也为李国栋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郁高随60军出滇抗日,任军需处长,亲历台儿庄战役。1942年5月,日军由缅甸入侵滇西,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36师奉命驻防施甸怒江前线,师部驻扎在施甸由旺镇,李郁高慷慨腾出私人住宅供远征军使用,后成为驻第11集团军美军联络组及所属战地医院驻地。
1944年,李郁高出任云南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负责地方行政及治安事务。该区辖境包括今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沧源县等地,地处云南西南前沿,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为滇西抗战重要战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第6军各部退守此区驻防。期间,受“泛泰主义”驱使的泰国军队多次协同日军进犯西双版纳等地,均被击退,转而与中国军队在中缅边境形成对峙。1945年初,随着盟军在缅北展开反攻,第6军93师主动出击,成功将日、泰军队驱离,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同年夏,李郁高在战火中巡视全区,注重搜集边疆社会情况,据此编成《云南第四行政区概况》一书。全书约2.4万字,以地为经、以事为纬,系统记述各地历史沿革与社会现状,并在书末就交通、移民、国防、防疫、教育、开矿、经济作物、水电及林业等九方面提出边疆建设建议。该书成为抗战时期记录和研究滇西社会的重要著作。
记录抗战时期滇西边疆社会情况
《云南第四行政区概况》记录辖区内宁洱、思茅、墨江、景谷、镇沅、澜沧、车里(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佛海(今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峤(今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镇越(今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江城、六顺(今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等12县及宁江(今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往乡)、沧源2设治局,分为沿革、疆域、种族、户口、山川、文教、交通、物产、气候、病疫等10目,关于各县局的面积、乡保甲、族群、人口(包括男女丁口及甲、乙级壮丁)、学校教育、交通里程、物产、病疫流行、医疗卫生等情况,记录多有详细数据,较为全面准确反映了抗战时期滇西边疆的社会情况。
本书保存了大量关于滇西抗战的珍贵史料,内容涵盖教育、物产与交通等多个方面。教育方面:车里“有中心小学五校,国民学校四校,边地小学二校,高小二班……前岁,泰缅战起,县境沦为战区,且受空袭影响,复经一度停办”;佛海“因受战事影响,奉令内迁。即本县设立之中心小学、国民学校等,亦均停闭。迄三十二年秋,地方情势稳定,乃开办边地小学一校,内分高初两级,继又推办两乡分校”;南峤“年来复因战事影响,学校陷于停顿,最近情势稍稳,始将顶真、猛遮、猛满、戞拱、旧笋等五个中心学校先后恢复,计有学生三百余人”等。物产方面:“墨江出产,以他郎金厂之金矿为最著……年来复受战局影响,全厂业务愈形冷落”;佛海县战前“以茶叶及樟脑为第一出品,过去之茶叶出口,每年曾至二万担之纪录,樟脑年产亦二百余驮”;南峤“茶业年产二千余驮,樟脑三四百驮,惟近因战事影响,无法外运”;镇越“茶叶亦为出产大宗,惟自越南交通断绝后,销路为之大阻”等。交通方面:思茅“去岁(三十三年),因军事上之需要,改筑飞机场于漫连村田,长一千六百公尺,阔一百公尺。最近运输等机,于春冬二季随时可以降落”;车里“惟山岭高峻,道路崎岖,尤以战事发动之后,途间住户迁徙,食宿甚感不便”;“镇越万山丛脞,河流遍野,既乏航运,复未通车。仅有人行干道……均因抗战关系,早已奉令破坏”等。这些史料准确详实,对深化滇西抗战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提出建设西南边疆的爱国主张
李郁高称编纂《云南第四行政区概况》目的是“将遐陬之全貌,呈献于国人之前,以冀急起直追,锐意经营……既固国防,复裕民生,国族前途,实深利赖!”其建设祖国西南边疆的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李郁高关于建设西南边疆的主张,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自滇缅勘界,而南段未定界中,我领土主权之丧失者不知凡几矣。与言及此,能无痛愤!夫我国抗战八载,胜利在望,国际地位显已提高。此后朝野上下努力于建国复兴之余,收复失地,固自易易”;在保护民族利益方面:“卡瓦山地则遍处矿藏,驰名远近。最著者为班洪炉房之银矿,在明末即经吴尚贤之开采,得矿甚旺,故英人垂涎已久,致引起前此之班洪事件,幸卡民内向,坚决抵抗,后经一度之会勘,闻该地亦划归英缅。旋以抗战军兴,界务中辍,现胜利在望,异日界务重勘时,尚冀当局者据理力争,俾无限宝藏得以珠还也”。书中还记录政府治理边疆的艰苦努力:宁江设治局“地方瘴毒恶劣,外来人士死亡率甚大,自设治迄今二十四年中,官经二十二任,其中以在任病故者居多。”边地官员不避生死、励精图治建设祖国边疆的无畏精神,令人动容。
李郁高在书中还热情描绘建设滇西边疆的美好前景:“车、佛、南等县,以农产胜;澜、沧等县,以矿产胜。资源之丰,罕与伦比。诚能及时经营,尽量开发,实不啻为吾滇之外府,取精多而用物宏,富强之基,于焉是赖。抑尤有进者,车、佛、南一帯,山川明秀,风物清嘉,自然环境之优美,方诸江南名区,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日开发告成,中原人士,噬肯来游,必有留连而忘返者。”笔下的云南边疆物产丰饶,景色优美,激起读者美好向往之情。
李郁高编纂《云南第四行政区概况》,不仅系统记录了滇西抗战时期的社会状况,更展现出深切的爱国情怀与边疆忧思。该书以详实的史料将边疆治理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抗战时期边政学者以学术报国、以知识守土的时代担当。其内容至今仍为理解滇西历史、深化抗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是一部融史料性、思想性与爱国精神于一体的重要的边政著作。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