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古城区文化街道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打造“1+2+1”温情窗口服务模式,即1个暖心综窗、2个主题窗口、1个企业特色专窗,有效延伸服务触角,为辖区企业带来充满温度的服务新体验。
文化街道设立集全科受理、专业审批、统一出件、问题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暖心综窗,彻底改变了群众和企业以往需在多个窗口间“来回跑”的局面,形成高效服务闭环,真正实现“一站式”办理,让企业和群众办事省心又放心。
街道聚焦民政与社会事务高频事项设置两个主题窗口,实现快速响应与高效办理。服务不止步于窗口之内,街道精准梳理29项帮办代办事项,纳入“红色代办团”服务清单,并为特殊群体贴心设立“银发通道”与“无障碍服务”双保障机制。截至7月,已通过主动上门、全程陪伴方式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7件,让服务浸润关爱与温度。
针对企业需求,文化街道特设企业特色专窗,量身定制10项专属服务。配备“一线应答”热线与贴心联系卡,建立“一企一策”精准挂包机制,并创新推行预约办、上门办、陪跑办“三办”模式。10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分管负责人化身“企业服务员”,挂包辖区32家企业,带着“服务联系卡”和“服务登记册”深入一线,开展“政策上门”服务,面对面倾听诉求,实打实破解发展难题,确保企业及时知晓并享受政策红利。工作人员围绕土地审批、项目申报、环保要求、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为企业负责人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街道还联动辖区派出所,协同开展矛盾排查、普法宣传与综治指导。1月成功调解欠薪纠纷保障农民工权益,2月常态化开展安全环保“双防线”巡查,3月联合排查涉旅企业矛盾纠纷,4月密集开展“政策上门”搭建政企“快速通道”,5月推进企业综治工作站建设,6月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及普法工作……截至7月,累计走访企业96次,精准解决困难20条,力保惠企政策“应享尽享”。
文化街道用心用情用力,以“保姆式”贴心服务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厚植辖区企业茁壮成长沃土。如今,如春风般温暖宜人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扎根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和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