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共话文明互鉴美好未来

——2025丝路文旅发展论坛侧记

参会代表仔细记录。

9月17日,2025丝路文旅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埃及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旅部门、媒体机构、相关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以文旅为媒,共话文明互鉴的美好未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旅游交流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增进了解、巩固友谊的重要抓手。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富集,文旅资源呈现多样性、民族性的特点。当人们在旅游中拥有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时,交织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元文明和文化,便能产生“美美与共”的碰撞,世界文明便有了更多平等对话的形态。以创意驱动、以科技赋能、用产业焕新文旅融合,是嘉宾共同探讨的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强调,文化遗产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水源地”。如今,“看文化”已成为当代文旅活动的突出特征,“博物馆热”“非遗热”等现象表明,公众愈发需要通过文旅场景获取新知识、感受文化联结。在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过程中,要兼顾、重视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遵循研究、保护、传播、开发的基本流程,将文化遗产有效转化为文旅业态,推动文旅健康持续发展。

文创是博物馆的活力所在。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北京故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迪介绍,故宫推出了近2万款文创产品。其中,“太和”主题生肖贺岁邮票等一系列邮票文创产品不仅掀起集邮热潮,更带动中国邮政产业发展。此外,故宫文创海外行计划还得到了埃及、新加坡、法国、意大利、阿联酋等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董事长兼总编辑费萨尔·马利克以喀喇昆仑公路为例,讲述中巴友谊的当代传承。这条由中巴两国人民共建、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公路,将天堑变通途,如今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两国文旅合作带来新机遇。他说,巴中双方已通过联合文化节、艺术展演与学术交流等务实举措持续发力,“巴中文化年”“巴中旅游交流年”拉紧了文化纽带。深化文旅合作水到渠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晚报》副总编辑妮娜·尼奇博洛娃引用这句中国谚语来诠释文明互鉴的真谛。她提到中吉考古学家联合研究丝绸之路遗址的合作,认为两国不断拓展的合作成果,生动验证了不同文化、理念与文明只有在互学互鉴、和谐共生中相互丰富,才能迸发真正的活力,为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开辟道路。

近年来,一系列文化旅游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建立起来,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等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而跨越国界的文旅交流同样硕果累累。今年1月至8月,云南省接待入境游客近560万人次,同比增长40%,“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中国国家大剧院倡议发起世界剧院联盟,目前已有来自22个国家的43个机构成为联盟会员,其中超过半数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机构;吉尔吉斯斯坦国内设立4所孔子学院,“鲁班工坊”项目落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数字背后,是民心相通的真实写照,是文明互鉴的温暖注脚。

“我们期待更多体现丝绸之路精神、并以当代形式服务后代的区域倡议与项目落地生根。”埃及国家电视台二台台长迪娜·贾米勒的期许,传递出大家共同的心声。这条千年丝路正以全新姿态,继续书写着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动人故事。本报记者 黄议娴 朱海

  • 凝聚跨越国界的合力

  • 共话文明互鉴美好未来

  • 为合作叙事贡献力量

  • 以“媒桥”共绘合作愿景

  • 感受云南魅力 共商深化合作

  • 当你有个云南朋友,“推开窗”便是旅行

  • 丝路会客厅:跨越山海共话“一带一路”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