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媒桥”共绘合作愿景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对话会侧记

媒体嘉宾深入交流。

9月17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对话会在昆明举行,来自英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希腊等国家的媒体代表、企业高管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媒体协作、发展活力与跨文化传播展开深度交流,共同编织一张连接各国、传递共识的“媒桥”,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对话中焕发新彩。

“当我们谈论共建‘一带一路’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桥梁和铁路,更是人心的连接。”巴西“中国瞬间”电台栏目总监李乐思用她独特的视角打开了对话。有25年记者生涯的她,在2013年开始关注中国,但语言和文化障碍使她一度陷入困境。“学习中文让我更接近中国文化,语言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媒体合作的核心。”她分享道。

科威特《报章报》国际新闻部主任查贝尔·巴拉卡特直言,媒体不应只聚焦合作中的“高光时刻”,更需客观呈现各国面临的挑战与动态,“既要讲述合作带来的机遇,也要分享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让受众看到合作的全貌,在彼此经历中学习。”他以所在媒体的实践为例,提及在纸质版与数字渠道并行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受众需求,“这既是技术层面的探索,更是如何保持媒体身份、传递真实声音的考验”。

媒体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讲述发展故事。巴基斯坦《论坛快报》新闻编辑拉奥·拉希姆以《黑神话:悟空》为例,解读中国“国潮”背后的文化自信。他指出,中国正通过“国潮”文化输出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前沿科技融合,向全球受众展示新的面貌。他还强调,中国在脱贫、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模式,“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正在构建一种并非简单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本国国情与实际,又具有全球意义。”

肯尼亚国家广播公司高级新闻编辑阿涅斯·姆旺甘吉用亲身经历讲述对中国的新认知:“在云南民族村参访时,我看到了佤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活呈现,才意识到中国56个民族的共生有多精彩。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图景让我打破了之前对中国的固有印象,也明白文化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

短视频何以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语言”?讨论中,“真实”与“共鸣”成为高频词。俄罗斯籍自媒体博主安东以自己一条“带父亲逛中国菜市场”的视频为例指出,日常场景反而最具穿透力——“一周内播放量达1.5亿次”。他认为,短视频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打破偏见、展现真实”。

“视觉素材具有无需翻译、真实可感的传播力。”格鲁吉亚穆塔瓦里媒体中心创始人、总经理兼总编辑凯瑟琳·古卢阿分享道,中国各省风貌、美食、文化遗产地的短视频让格鲁吉亚观众感叹“仿佛亲身走进了中国”。

墨西哥《每日报》新闻网总监里卡多·达维拉则从传播策略角度说:“成功的短视频需把握五个关键要素,关注趋势、了解受众消费习惯、选准切入角度、尊重受众偏好和认识到传播是多维复杂的现象。”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广播电视台通讯官兼电视主播阿布巴卡尔·哈尔希则从饮食文化差异中观察到共鸣点。他认为,即便语言不同,人们也能通过短视频理解彼此的文化认知与喜好,“短视频正在重新定义跨文化传播中的叙事策略——它不再只是传播工具,更是共建理解的过程。”本报记者 张敏 常远 李玲

  • 凝聚跨越国界的合力

  • 共话文明互鉴美好未来

  • 为合作叙事贡献力量

  • 以“媒桥”共绘合作愿景

  • 感受云南魅力 共商深化合作

  • 当你有个云南朋友,“推开窗”便是旅行

  • 丝路会客厅:跨越山海共话“一带一路”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