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第十一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亚洲,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国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来自东盟与中日韩等国家的百余位媒体机构代表相聚云南,带着为和平、发展、友谊与创新贡献力量的共同愿景,开展对话。
一段段热情真诚的发言、一轮轮务实坦诚的交流,职责、使命,是高频词。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启示我们,人类同舟共济,繁荣休戚与共,安全需要共同维护,挑战需要集体应对。”泰国民众联络厅厅长素拉塔·拉卡赛穆充满感情地强调,区域媒体有责任通过每一次报道、每一篇故事,将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
在柬埔寨新闻部顾问乔·占达拉看来,在当前背景下,区域各方更需要桥梁来连接彼此的声音、愿景和共同价值观。“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媒体肩负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使命,要塑造增进团结而非制造分裂的叙事。媒体是反击虚假信息的故事讲述者,也是建立公众信任的务实行动者。”
马来西亚星报媒体集团执行总编辑布莱恩·马丁认为,“我们需要求同存异,充分尊重不同文化,通过媒体,使用多渠道、多平台,真实客观地传递东盟各国形象,减少误解,增加各国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20余年来,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为区域构建起坚实的对话平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和四大全球倡议,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现场,多位与会嘉宾发出富有责任感的声音:和平是亚洲的共同需求,开放是亚洲的共同选择,媒体要做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是区域多边主义的成功典范。媒体在增进相互理解、深化人文纽带、促进区域乃至世界的共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说,相信通过客观报道、聚焦合作故事、传播理性声音,区域国家媒体能够助力弥合认知差距、增进相互信任、拉紧友谊纽带。
在云南开展的对话,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关乎具体的发展和个体。
文莱街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文莱新闻网编辑部主任安娜丽莎·阿穆关注的重点。“本次来云南,我们将参观吉利工厂,非常期待看到新技术。”她说。
在缅甸叙事智库主编、缅甸仰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戈戈看来,人工智能虽然是好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小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快、技术新。我们期待与中国同行开展更多交流,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媒体报道、产业发展领域。”
“我自己就是区域合作的受益者。”菲律宾《马尼拉时报》专栏作家安娜·乌伊说,她通过中国奖学金,到中国完成了博士学业,有机会到中国各地,并多次到访云南。“在我看来,云南是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桥梁。”她在云南看到了生态的美,也看到了经济建设的快,她希望通过媒体,发表自己所见所闻,增进菲律宾与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的了解和友谊。
研讨会上,多位嘉宾提到了桥。他们以桥为喻,强调媒体作用。路和桥,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沟通、连接、弥合的寓意。借助媒体的桥,走好开放的路,握紧友谊的手,凝聚更多力量和共识,这是现场各方共同的心声和期待。
本报记者 韩成圆 姚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