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过后,彝良县荞山镇的万亩竹林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根根鲜嫩的竹笋破土而出。一大早,荞山镇村民杨虎浪和家人背上特制的背袋,戴上手套,穿梭于竹林间寻找新笋。“早上六七点进林子,下午三点左右出林,每天大概能采200公斤鲜笋,今年我家8亩竹林的鲜笋收入预计有3万元。”杨虎浪说。
彝良县荞山镇因其独特的气候和海拔落差,竹笋资源丰富,像杨虎浪这样的采笋人在荞山镇有上百户。每年9月鲜笋上市的季节,村民们就结队进入竹山采笋,几个小时后,便能满载而归,将漫山遍野的“珍宝”兑换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新鲜采摘的方竹笋质地柔嫩,需要尽快进行保鲜处理。出山后,采笋的人们席地而坐,一边剥笋一边拉家常。为了方便村民们售卖,竹笋收购商们直接在竹林外围的路边建起了八九个临时收购点,将刚出山的竹笋定级、打包、称重、付钱、装车。今年,荞山镇2.6万亩竹林投产1.8万亩,预计实现综合产值4500万元。
此外,彝良县还全链条布局竹产业,通过引进四川巴食川珍等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嵩源山野菜等本土企业,推出巴食川珍、8秒脆、笋念、泡椒脆笋等品牌。截至2024年底,彝良县建成笋用竹基地101万亩,投产75万亩,年产笋量达18.1万吨,实现竹产业总产值36.5亿元,覆盖农户5.5万户22.5万人。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梁七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