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小事,就是社区的大事。近年来,嵩明县嵩阳街道山脚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行“五有议事法”,通过构建有人说、有人听、有平台议、有人做、有人评的闭环机制,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成为基层治理的“贴心人”和“领路人”。
山脚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搭建多元协商议事平台。社区党委统筹建立“一支部、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推行支部引领、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决策模式,融合积分治理、社区合伙人等创新举措,吸纳党员干部、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构建党组织牵头、多元主体共治的协商格局。社区党委书记带头,党员干部化身民意收集员,深入田间地头、搬迁户家中“零距离”听诉求。在麦冲整村搬迁工作中,社区党委通过“夜访”模式逐户走访,详细记录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推动搬迁工作既快又稳,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随着参与渠道不断畅通,越来越多居民放下顾虑,主动加入社区事务讨论,形成“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决策机制。
山脚社区依托网格议事协商模式,建立收集、上报、办理、反馈全链条闭环机制。针对普沙河路段狭窄、无照明设施的问题,社区干部主动走访沿线居民,逐条记录意见建议,迅速启动道路拓宽及亮化工程,不仅将路面从4.5米拓宽至7米,还同步增设绿化带,彻底解决居民出行难题。此外,社区推行“民情随手记”制度,组织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组建“志愿巡查365”队伍,通过日常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借助微信群等渠道实时反馈,确保小事早解决、矛盾不积压。
为提升议事效率,山脚社区创新设立“云溪民议汇”和“马上议”机制,让分歧在协商中化解、共识在讨论中凝聚。在蔬菜大棚腾退工作中,社区党委带队实地踏勘,组织种植户召开多场专题研讨会,面对面算清“环境账”“经济账”,最终达成共识:通过土地流转变“小田”为“大田”,打造百亩粮田观光农业,既解决了大棚闲置的环境问题,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同时,依托“云溪共建汇”平台,由社区党委定期召集企业单位议事——企业分享发展规划,社区反馈治理难题,双方围绕民生堵点深入交流,形成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合力。
山脚社区通过问题菜单列需求、点单认领定责任的模式,推动协商成果高效转化。在标准化大棚腾退、普沙河改造等项目中,社区党委主动对接职能部门、共建单位,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同时,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安全巡逻等活动,用“脚底板”的功夫筑牢服务防线,形成党群心连心、服务面对面的良好氛围。
该社区还创新“民事民评”机制,把验收权、评判权交给群众。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菜单明确解决时限和验收标准;验收时,邀请居民代表全程参与,确保整改成果“货真价实”。从麦冲村搬迁安置到道路改造升级,居民全程监督,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检验。此外,通过问卷调查、线上投票等方式动态收集反馈,针对群众意见持续优化服务,推动治理效能螺旋上升,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记者 郎晶晶 通讯员 张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