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舟 文/图
秋日的翠湖,依旧垂柳拂岸、荷叶田田,人潮涌动。
“快看,就是这个角度。”近日,来自上海的游客石成龙举着手机,和几名好友寻找与电影《翠湖》剧照完全一致的拍摄角度。今年6月,这部影片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夺得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奖,让“翠湖”这个名字,再一次以温情而深刻的方式,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尽管影片计划于年底正式公映,但翠湖及其周边的几处取景地,已悄然成为许多人的“打卡”坐标。
翠湖的魅力远不止银幕上呈现的浪漫,翠湖周边的一座座博物馆,串联起中国近现代史的壮阔波澜;一条条巷陌蜿蜒伸展,承载着城市厚重的记忆;一杯杯氤氲芬芳的咖啡,蒸腾出鲜活的生活气息……近年来,以“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为核心,昆明市精雕细琢,把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持续擦亮春城文旅新名片。
让历史与文化可感可触
“坚韧刻苦、练兵习武、百年军校、革命熔炉……”每周二到周日上午10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正门前,一场准时上演的换岗仪式都会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拍摄。劈枪、突刺、回马枪,“执勤哨兵”精准利落的动作,再现“百年军校”风采。“这次带孩子来云南走走,特意来讲武堂一趟,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近距离了解国家的历史、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来自湖北的游客陈超一边录像一边对记者说。
与讲武堂的“动”不同,不远处的云南解放纪念馆则主打“静”。馆内展柜里,褪色的军装、发黄的电报手稿、黑白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70多年前昆明和平解放前夜的惊心动魄。市民李静带着孩子参观完纪念馆,走进隔壁的“1950文化空间”点了一杯名为“解放”的特调咖啡,这杯“一咖三喝”的创意饮品,寓意分别对应解放前、解放期间、解放后由苦到甜的生活。“带孩子参观纪念馆,能够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李静说。
以讲武堂和云南解放纪念馆为代表,五华区系统推进“翠湖博物馆群落”建设,目前已包含西南联大旧址、云南起义纪念馆、昆明朱德旧居、聂耳故居等21家成员单位,串联起昆明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壮阔图景。同时,在云南解放纪念馆植入“阅读+文创+主题咖啡”的“1950文化空间”,成为年轻人愿意停留的时尚地标;在修缮提升并免费开放昆明胡志明旧居的同时,引入南来盛入驻开设越南咖饮店,让历史展陈与异域风味自然相融;完成朱德旧居前广场(梅园)的环境整治,将“梅”的意象与周边大小梅园巷的历史典故相互映照,成为人们追寻红色记忆的新场景;同步采取延时闭馆、夜间开放、数字化提升、主题活动策划等一系列举措,让文博场馆成为市民游客可亲近、可体验的文化新空间。
翠湖周边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步伐仍在加速。据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卢氏公馆(新公馆及附属用房)已获得国家文物局修缮立项项目,待修缮完成后,这座仿苏式别墅建筑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云南起义纪念馆增添新的历史叙事空间。同时,五华区还积极与袁嘉谷旧居、王九龄旧居的产权单位云南大学沟通协调,争取早日重新面向公众开放,“翠湖博物馆群落”将以更完整的形态彰显片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让传统与潮流双向奔赴
走进文林街,又是另外一种体验。文林街形成于明清时期,因邻近云南贡院,聚集众多科举考生,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如今,这里60多家咖啡馆、独立小店错落有致,历史人文底色与当代城市潮流的对话悄然展开。
8月上旬,“文林艺术季·翠湖小集”以灵动的姿态登场:主题展览、青年影像单元、诗歌与即兴音乐、版画与丝网印刷工坊、咖啡拉花赛和咖啡庄园体验轮番上演,来自各地的“生活探险家”穿梭其间,与50余组创作者面对面交流;“不艺术”的商店成了社交磁场,蘑菇主题的装置被频频合影,孩童在斜坡前认真寻找自己的画作……这些被瞬间捕捉的细碎日常,汇成了“人人都是艺术发生器”的公共现场。
“我们不是专业的策展团队,只是一群真心热爱这片街区的普通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文化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融入喝咖啡、逛小店、散散步的日常里。”活动发起者之一、“卡夫卡”咖啡主理人张颖的小店就坐落在这条街上。2023年,最初仅有10家商户参与的“文林街咖啡文化节”已发展为如今热闹非凡的“文林艺术季·翠湖小集”,从店到街、从街到片区,已从咖啡品类的单一联动跃升为融合多元艺术生态、吸引居民游客共同参与的社区文化盛事。
近年来,五华区积极引导和策划民间文化活动,在翠湖周边培育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在地文化市集——先生坡,以“松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摩登雅集”成为都市白领周末的心灵栖息地;文林街和蓝花楹盛开的教场中路,聚合了10多家精品特色书店的“聿山书集”,成为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翠湖宾馆庭院里,以“音乐+”为核心的“翠生声市集”,让悠扬的旋律与生活惬意交融……系列文化品牌持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推动全区旅游人数不断攀升。2025年1—7月,五华区累计接待游客2361.22万人次,同比增长7.23%;实现旅游总花费326.95亿元,同比增长12.28%。其中,翠湖·讲武堂AAAA级旅游景区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600.99万人次,同比增长15.3%,文旅活力持续升温。
让文旅融合底色擦得更亮
今年7月底,翠湖边的小吉坡刚完成彩绘升级,便跃升为热门打卡点。巷口,宝石蓝釉缠枝纹瓶身“长”出真实的三角梅,寓意“平安如意”;侧墙“花旦少女”彩绘凤冠霞帔,与教场中路“蓝花楹女神”遥相呼应。百米外,裴家巷化身立体画廊:右墙工笔彩绘“莲寺观鱼”以金箔点缀波光,左墙老槐树上毛线编织的毛衣顺树干“流淌”,插画猫咪追着线团跃向“万物共生”标语——艺术让老街焕发新生机。
这些并非孤立的艺术涂鸦,而是源于五华区对翠湖周边历史街区进行的系统性“微改造、精提升”。翠湖周边的“九巷十三坡”承载着昆明城市记忆,共同编织了老昆明城市肌理与人文风貌。近年来,五华区分批次先后完成先生坡、沈官坡、桑梓巷、丁字坡街景,黄公东街、贡院坡、西仓坡、仓园巷等历史街区的提升改造,除小吉坡及永宁宫坡将于年内进场施工外,其余具备改造条件的坡巷均已结合相关项目完成提升改造,一些因地貌变化已无法恢复原貌的坡巷,也通过景观小品、文史介绍牌等方式,在空间记忆中留住它们的故事。
街巷之外,围绕以“大翠湖”为核心,向西北延伸两大片区,并用3条文旅主轴串联而成的“一核两片三轴”产业布局,五华区同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路供给,推出“一主五辅”6条游线,主串联翠湖公园、胜利堂、南强街等重要地标和打卡点位39处,涵盖过桥米线、汽锅鸡等传统特色文化消费场所10处,辅打造古韵老昆明、春城好滋味、悠享慢生活、潮趣有玩场、四季花如梦5条精品游线路,分别对应历史、美食、养生、潮趣、赏花主题,提供差异化游览选择。
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翠湖—老街”已启动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五华区将以创建为牵引,围绕六要素资源整合和未来发展谋划,系统推进基础设施提标、服务环境优化、品牌内容融合,用更高水平的文化供给与公共服务,持续丰富“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游览体验与消费场景,打造“主客共享”的优质旅游环境,推动昆明市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短评
翠湖的价值,从来不只是“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的自然禀赋和文化厚度,更在于把千年历史文脉折叠进一杯咖啡、一条小巷、一场市集里,拆解成普通人可亲近、可体验、可参与的日常生活。
围绕“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建构和打造,昆明市五华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充分发掘本身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用“微更新、轻介入、深体验”的一整套组合拳,给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活着、怎样火着”的简明答案:先让本地人感到舒服,再让外地人觉得新鲜。具体而言,就是把历史文化遗存从“庄严肃穆”的单一叙事里解放出来,变身成为博物馆或是新型文化空间,让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将背街小巷重新唤醒,用艺术彩绘、景观营造等方式将街区激活,让老墙老街自己讲故事……于是,历史不再是玻璃展柜中的陈列品,而是一秒秒正在发生的现场直播。
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于被供奉于高处,而取决于它能否在当代生活里持续扎根。翠湖的经验告诉我们:保护不是封存,创新不是颠覆;让文物说话、让街巷呼吸、让大众参与,历史才能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城市也才能在新时代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