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洒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敬老院,89岁的阿旦眯着眼享受着这份暖意。她的一句“这里很舒服”,道出了岁月静好的真谛。4年前,塔城镇敬老院正式运营,如今已有7位老人在此生活。从50岁到89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每天都有人关心他们的冷暖。
不远处的维西县社会福利中心内,79岁的和才咪正扶着栏杆慢慢行走——曾经瘫痪在床的她,今年在这里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后,重新站了起来。目前,福利中心共入住了37人,每一个人在这里都得到了平等的尊重。
“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指向一个目标——让老人们重新绽放笑容。”维西县社会福利中心福星医院院长和禹说。
这是维西养老事业40年变迁的缩影——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建的维登乡、白济汛乡供养设施即将添上180张新床。过去4年间,690户困难老人的家悄然变了模样:防滑扶手、沐浴座椅、紧急呼叫器……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让老去的时光多了份安稳。
正午时分,老年幸福食堂飘出饭菜香。自运营以来,两个投入运营的食堂就餐人数已达2.2万余人次。
在这里,创新从未停止。“公建民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医养结合”让健康守护触手可及;乡镇卫生院的绿色通道始终为老人敞开。和禹正筹划着深耕细作老年病科和临终关怀科。
令人惊喜的是,塔城镇敬老院3楼的旅居养老藏药房,今年迎来了200余位旅居客人,从江南到塞北,50岁到70岁的旅居客人在这里找到了康养的“诗和远方”。
数字背后是滚烫的民生:今年上半年,维西县为2600余位高龄老人发放补贴约87万元;2023年4月起,为800位困难老年人发放关爱金,今年上半年发放约24万元……
社会的温度更体现在细微之处: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手机;康恩家园里,80位留守老人有了说知心话的人;2024年以来,283位老人时常迎来温暖的探视。这里正在描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幸福画卷。
本报记者 贡秋次仁 张帆 彭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