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峨山双江街道将标准化种植延伸至农户——

田间生金 药香富农有“良方”

深秋,在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街道土官社区小鱼塘村民小组云南三沃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120余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内,连片种植的黄精、重楼等中药材叶片葱绿,在风中舒展枝叶。基地负责人潘董福穿梭于林地间,仔细查看黄精苗长势,精心呵护着每一株药苗。

潘董福介绍,该基地主要种植黄精、滇重楼、白芨等特色中药材。公司自成立以来,连续多年开展种质资源选育,并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种植技术,成功培育出品质优良、根系发达、抗病性强且成活率高的黄精、滇重楼、白芨等品种。种苗不仅能满足本地规模化种植需求,还畅销贵州、四川、江苏等地,经济效益显著。如今,公司已在峨山县建成3个总面积达400余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这两年我们已经卖出两批成品中药材,经检测,白芨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各方面都很出色。公司还准备在小街街道打造一个年产1000万株黄精苗的育苗基地。”潘董福说。

在“企业+基地+农户”联动模式的基础上,基地创新推出“三包一保”机制,即包种苗供应、包技术指导、包配套服务、保底价收购,将标准化种植延伸至农户,帮助种植户提升种植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打消了农户种不好、卖不掉的后顾之忧。

种植户普开良就是这一机制的直接受益者,“有了基地的专业指导,我种植的中药材长得特别好。目前,我种了6亩重楼,效益显著,计划明年再扩大种植规模。”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带动200余户村民加入中药材种植队伍,新增种植面积80亩,参与农户户均年收入增加1.3万元,初步形成了集种源培育、规模化种植、技术推广、示范带动等于一体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到中药材采收旺季,基地每日可吸纳100余名村民前来务工。在日常生产期间,也能稳定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下一步,双江街道将持续聚焦本地优势药材品种,优化标准化种植、初加工配套、产销对接等关键环节,壮大中药材产业。

本报记者 王剑钊 通讯员 李嘉悦 吉秋羽

  • 回望抗战烽烟 厚植家国情怀

  • 彝绣生辉映鸟影文化传承润心田

  • 报头

  • 田间生金 药香富农有“良方”

  • 错峰上市 撬动千万级“蓝海”

  • 我省首个防消联勤实训基地在楚雄建成

  • 西部八省(区、市)鼠疫联防联控工作会举行

  • 云南电网2300余人驰援湛江

  • 筑牢“硬屏障” 守住防汛安全底线

  • 携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撑起辽远发展天空

  • 从旅游到旅居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