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昭通 上一版   
下一篇

昭通市坚持价值引领、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各民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

共绘同心圆 唱响幸福歌

各族群众在威信县双河乡垕房石榴籽广场开展活动。 本报通讯员 姜航 摄

来自威信县旧城镇的孩子们参观红军主题展览。本报通讯员 徐红 摄

昭通市举行2025“庆国庆 迎中秋”群众文艺展演。本报通讯员 马礼琼 摄

群众在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生产车间务工。本报记者 沈迅 摄

本报记者 沈迅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45个民族630余万人,有19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73万少数民族人口。立足多民族融居的市情,昭通市坚持价值引领、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交融内涵,推动各民族群众从空间嵌入逐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嵌入,重塑各民族间的分布格局、交往格局和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互嵌式发展。

以搬促融 互嵌融居开启新生活

金秋时节,走进大关县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宽阔平坦,学校、医院、商超、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来自昭通市6个县(市、区)的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等20个民族4万余群众互嵌融居,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在安置区竹材加工车间,康庄社区苗族群众马河吕和工友们正忙着加工筇竹工艺品,经过调弯、烤直、打磨、组装等工序,一根根筇竹竿变成了茶几、椅子、笔架等工艺品。“每个月的工资有3500元,家门口的竹材加工厂让我们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马河吕说。

“安置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党的好政策帮助我们过上新生活。”马河吕说,5年前,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他们一家人从盐津县庙坝镇的大山里搬到安置区生活。如今,社区配套设施齐全,学校、医院都在家门口,还有就业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各种服务很贴心。

作为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靖安安置区党工委在常态化抓实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立足安置区各民族在空间上互嵌融居的实际,积极推进各民族经济互嵌、社会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幸福新生活。

靖安安置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居的幸福画卷,只是昭通市以“大搬迁”促进“大融合”的一个缩影。围绕全市水电移民人口20.4万人、搬迁群众35.47万人的发展需求,昭通市坚持把互嵌式发展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各族群众由空间嵌入逐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重塑各民族间的分布格局、交往格局和发展格局。

在水电移民搬迁方面,昭通市举全市之力援建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3座水电站,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21个、搬迁20.4万人,其中彝族、苗族等群众2924人。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全市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73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包括3.7万名彝族、苗族、回族等群众在内的35.47万人,进城入镇开启互嵌式社区新生活。

此外,昭通市坚持把互嵌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深度融合,结合山高坡陡平地少、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的实际,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依山而居、临水而住,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全域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全面推进地灾避险搬迁,全速加快巨灾保险试点。全市争取国债避险搬迁项目2824户11690人,2024年完成搬迁6630户25135人。

以转促融 就业增收实现两不误

缝纫机“哒哒”作响,生产线高速运转,数十名务工群众正忙着赶制手套订单。在永善县招商引进的昭通星创工贸有限公司手套生产车间,吴碧正在调度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订单高效完成。“最初在生产线上班,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现在转到车间管理岗位,月工资有5000多元。”吴碧说。

吴碧是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群众。前些年,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和推介下,她辗转省内外多地务工,在协调对接、人员调度、生产线管理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如今,她凭借外出务工学到的技能,从一线工人快速成长为车间主任。目前,生产车间60多名员工中,和吴碧一样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接近三分之一。

作为永善县“招小商”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的重点项目,昭通星创工贸有限公司拥有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要生产各种日用及劳保手套产品,产品订单发往福建,销往欧洲市场。“两年来,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额近1000万元,支付员工工资超过300万元。”吴碧说。

作为我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市外出转移就业人员达260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30万人,彝族、苗族等民族务工群众25万人。为促进各民族劳动力有序流动、和睦共处、就业增收,昭通市创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就业服务模式,建立驻外服务站33个,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用稳稳的就业托起各族群众满满的幸福。

为促进各族群众高质量就业,昭通市建立市、县、乡、村就业服务体系,打造“昭通小肉串烧烤工”“镇雄五金工”等特色劳务品牌25个,推动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9.7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1.62万人。“昭通小肉串”全国门店达8000多家,带动上下游产业7万多人就业,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此外,昭通市坚持“输出劳动力、回引生产力”,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模式,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办好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等252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1.3万人实现就近就业。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回引10万人返乡创业,带动26.8万人就地就近就业,让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以交促融 创新载体绘就新画卷

激情火把节点燃最炫民族风。8月中旬,昭阳区2025年避暑旅居文化系列活动——火把节狂欢夜在省耕国学文化公园举行,万余名外地游客与昭通各族群众欢聚在20摄氏度的清凉夜晚,感受火把节的热烈与民族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云间苗韵》《火把节的欢乐》等多民族艺术表演轮番登场,省内外游客围绕LED电子火柱,围成两个大圈共跳彝族达体舞,在手拉手、心连心的欢快节奏中,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除了清凉一夏的气候资源和昭通古城的厚重文化,多元民族风情也是昭通文旅的亮丽名片。”昭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通过火把节为广大避暑游客与本地市民打造一场文化盛宴,同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庆假期,革命老区威信县红色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扎西红色小镇、扎西会议会址、扎西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地标游人如织,以“红色扎西 苗岭欢歌”为主题的芦笙舞邀请赛精彩不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在扎西会议纪念馆,来自镇雄县百素未来学校的80余名师生开展红色文化研学,一件件珍贵文物、一个个红色故事,讲述着红军长征过扎西的峥嵘岁月。“通过红色研学,让孩子们在追寻红色历史足迹的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该校副校长宋春美说。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价值引领,创新平台载体,深化以“交”促融,通过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等,打造“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三类载体,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涵养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昭通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昭通市依托鲁甸地震纪念馆、扎西纪念馆、白鹤滩水电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感恩领袖关怀”“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大国重器”等主题实践活动,持续讲好各民族感恩奋进的昭通故事。

通过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昭通市深入挖掘南丝绸之路、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历史文化内涵,举办文学创作、书法摄影等活动,不断丰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形式和内涵,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此外,昭通市在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中,推出了一系列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传承保护、促进创新发展、加强交流互鉴的举措,建成了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主题街区、公园、广场,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载体,绘就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画卷。

  • 共绘同心圆 唱响幸福歌

  • 报头

  • 昭通市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民俗欢歌庆丰收

  • 绿美苗寨焕新颜

  • 多元文化奏乐章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