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沈迅)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和“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总抓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3个,11个县(市、区)实现全省示范县创建全覆盖。2024年,昭通市委统战部、扎西会议纪念馆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云南理世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斌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为高位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昭通市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责任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确保责任落实。
结合全市多民族融居的实际,昭通市制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5年规划,出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深入开展“十进十促”创建活动,推动示范创建向纵深拓展。在11个县(市、区)同步增设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增加人员编制,选优配强乡镇(街道)统战委员、村(社区)民宗干事,将市级创建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给予保障。
昭通市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加快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农户、企业、村集体三方利益分配的“721”“631”等模式,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夯实发展基础方面,昭通市统筹推进“公、铁、水、航、管”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广大乡村延伸覆盖。目前,全市19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全部实现水、电、路、网、物流“五通”,偏远民族地区群众饮水困、出行难、用电贵、通信阻等难题得到彻底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瓶颈得到根本性破解。
此外,昭通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抓实示范创建的重要任务,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近50亿元建设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建成涵盖少数民族乡村的公共卫生、生育服务、医疗保障等医疗卫生体系,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