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昭通 上一版   
上一篇

多元文化奏乐章

近年来,威信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发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技艺等优势,以游客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讲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乐章。

今年2月,历经9个月数字化改造的扎西会议纪念馆正式重新开放。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此次改造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为核心,通过创新展陈方式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生动再现红军长征光辉历程,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

“一件件充满红色基因的陈列品,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活性细胞。”威信县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威信县216处革命遗址遗迹和162处长征革命文物,构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光芒。

每逢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威信县的城乡便化作歌舞的海洋。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在芦笙悠扬中跳起“圆圈舞”;彝族儿女高举火把,围着篝火唱响古老歌谣,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团结画卷。

威信县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培养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01名。在扎西镇的民族文化传习所,县级非遗蜡染代表性传承人古国宏神情专注地挥舞蜡刀,描绘出苗族文化的绚烂画卷。“传习所每年吸引上千名各族学员前来学习蜡染技艺。”古国宏说。

目前,威信县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个。各民族群众同饮一江水,同耕一片田,同唱一首歌,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续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正如那经久不息的芦笙曲调,民族团结的乐章正在乌蒙山久久回荡。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姜航

  • 共绘同心圆 唱响幸福歌

  • 报头

  • 昭通市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民俗欢歌庆丰收

  • 绿美苗寨焕新颜

  • 多元文化奏乐章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