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秋的阳光洒向元阳县,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便成了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稻浪翻滚间,处处透着蓬勃的发展气息。这片曾孕育哈尼族“四素同构”生态智慧的土地上,如今活跃着一群“新农人”: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方法扎根田野,用双手托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让古老梯田焕发新生机,也书写着崭新的振兴故事。
丁继楠:“云端吆喝”让梯田成“网红”
“老一辈在梯田里耕种,我们年轻人在云端上吆喝。”这句话,丁继楠从2020年辞掉工作回到多依树下寨那天起,就常挂在嘴边。
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她推出“逃离城市计划”徒步项目,领着游客穿行在梯田、森林与溪流间,把哈尼族“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讲给每一个来访者听;举起手机拍短视频,让梯田的晨昏云雾、农耕文化在网络上鲜活流转。
如今,她的红河山野云兰文化旅游公司,早已不止于“吆喝”——“梯田礼物”农产品品牌让山货走出大山,“徊境民宿”成了游客的“田上家园”。13名村民有了固定工作,100余人次靠零工增收,年收入超120万元,连村里都开起了3家饭店、1家民宿。曾经宁静的村寨,因她的“云端吆喝”,成了人人向往的文旅打卡地。
高花:“00后”导游讲活“四素同构”
“看这片千年哈尼梯田,春天生机勃勃,夏日绿浪滚滚,秋天金黄遍野,冬天云雾缥缈。”站在阿者科村观景台,“00后”导游高花总能用一句话勾起游客的兴趣。但她更想讲的,是梯田的灵魂——哈尼族“四素同构”生态智慧,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相互依存,老祖宗用智慧把山变成了活的艺术品,连空气都是甜的。
这个土生土长的阿者科姑娘,曾在外地做幼儿园老师,如今回到家乡成了生态旅游代言人,每天接待两三批游客,细说村子的历史与习俗。而她身后的阿者科村,也因“内源式村集体主导”的旅游模式焕发生机:2024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万元,户均分红3.59万元,还入选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高花常对着直播镜头邀请网友:“来住哈尼小院吧,清晨被梯田晨光叫醒,晚上围着篝火跳乐。”
李浩锋:持续提升山货的变现能力
“互联网是大山的新山路。”李浩锋说,在马街乡的电商仓库里,李浩锋一边打包多依果订单,一边说着自己返乡的初衷——看着家乡优质农产品因渠道不畅“烂在山里”,他决定用电商为山货“找销路”。
李浩锋建起电商平台,拍视频、做推广,先把多依果、木姜子卖成“网红产品”,再发动村民上山采摘、进厂里加工。如今,木姜子酱一年能卖30万瓶,不仅让村民实现白天采摘、晚上做工,家门口挣钱,还带动300多户人家增收。“下一步要加强物流合作,让更多元阳农产品走出去。”李浩锋的规划里,藏着让山货持续变现的底气。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