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上一篇

以数字赋能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

熊良林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当前,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因此,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以超级IP为元叙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精神图谱。超级IP矩阵的构建本质上是文化资源的积累与转化过程,在保持文化基因纯正性的同时,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价值导向,通过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基因库中的符号资源与精神密码,运用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构建具有文化向心力与价值传播力的超级IP矩阵体系,该矩阵包含历史根脉系列IP、中华文脉系列IP、新时代探索创新系列IP等,用“小而美”的叙事模式,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鲜活故事和真实案例,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微视频等多元艺术形式,用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当下的生动实践。如云南开放大学依托开放教育平台体系,联动各州(市)开放学院,以“开放教育优秀学员故事”为核心,探索“故事采集—内容生产—多平台分发—价值转化—社会影响”的融媒体路径。近年来,学校深度挖掘了王陆芬、谢成芬等优秀学员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领域的先进事迹,借助学校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开放教育教学平台、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云南开放大学分课堂、云南乡村振兴学习网、全国高校思政网等平台进行传播宣传,积极探索构建“榜样引领、融媒聚力”的IP传播矩阵。

以智能算法为导航,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的精准滴灌。在数字时代,应用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加强舆论引导。一是依托用户画像与协同过滤算法,在满足差异化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标签化与语义网络分析,将集体认同的核心要素进行编码化处理,这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策略在满足个性化内容需求的同时,能实现精准推送,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从而在个性化场景中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强化。二是主动打破“信息茧房”,运用图神经网络分析用户社群的拓扑结构,通过跨域内容分发算法,主动构建异质化信息接触场景。这种基于群体智能的干预策略,能够有效促进文化间的深度对话。通过智能推荐,有意识地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形态的用户内容进行交叉推送,引导人们从认知走向认同、从差异性走向共同性,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精准触达中实现价值引领。如云南开放大学充分运用智慧校园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学员们的认知现状和学习偏好,“量身定制”一批具有云南本土元素的多样化教育资源。学校围绕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正着力打造相关的精品课程及虚拟教学资源,激活校地、校企、校馆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前沿科技为引擎,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的沉浸场域。依托前沿科技赋能,以数字化手段重构文化传播范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其一,深化沉浸式技术的深度应用,系统性推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技术在文化遗产场域的融合应用。通过在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及民族村寨等文化载体中构建多模态交互系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身认知场景,让受众能“亲身”漫步、“亲眼”见证、“亲手”触摸,在感官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中获得临场感体验,深化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如云南开放大学积极建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智能体平台,将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库,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开发具有智能交互功能的少数民族数字人,使民族文化知识的获取从单向的信息接收,实现动态的、双向的文化对话;其二,前瞻性地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元宇宙”,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现历史情境,构建分布式民族文化虚拟社区,通过化身交互实现跨时空对话,依托协同叙事机制设计虚拟任务,在数字时代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云南开放大学副校长)

  • 报脚

  • 报头

  • 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党校工作新局面

  •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探索老年友好型社区的“云南路径”

  • 向“新”而行 推进云南高质量发展

  • 激发云南入境旅游 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 以数字赋能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