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守伦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永胜县灵源村涌现出被誉为“滇西才女、民国新流”的高玉柱。她曾担任国民政府“边疆宣慰团”少将团长,其生平事迹被收录于1989年版《永胜县志》及1991年版《云南通志》。高玉柱不仅在抗战中功勋卓著,更在推动西南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学渊源:滇西才女的成长之路
高玉柱,字擎宇,号北胜女史,生于1906年,为世袭北胜土知州高长钦之女,其先世系白族先民僰人。高氏土司家族在永胜统治八百余年。随着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永胜高氏土司渐趋衰落,高长钦即为末任土司。作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土司后裔,高玉柱虽生于家道中落之时,仍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生活优渥。
高玉柱自幼在永北镇灵源村高氏土司所设私塾就读,受业于名师杨精品等人,学识广博,名扬滇西。杨精品常勉励她:“女子亦当男儿志,志在四方,身为国用,勿以红楼绿窗,等闲虚度,空过年华。”高玉柱毕业于大理女子师范,后又在云南大学修业,展现出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特质。
三赴南京:自觉表达政治诉求
使高玉柱声名远扬的,是1936年6月至1937年7月期间,她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土司代表,与纳西族民众代表喻杰才一同,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推举,三次赴南京向国民政府提交请愿书,呼吁国家承认西南少数民族地位并赋予相应政治权利。高玉柱在首次请愿中即提出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国民大会、在中央与地方特设相关事务机关等诉求。其间,她与喻杰才多次前往上海,参观工厂、学校、报馆与图书馆,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并应邀频繁演讲,向公众报告西南少数民族工作的一般情形,希望注意边陲事业者,加以协助发展。
请愿之所以持续三次并计划第四次,主因在于所提意见多数未获国民政府采纳。她频繁赴沪活动,初始或无意造势,却在客观上推动了舆论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民政府作出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决议与表态。
首先,这深刻反映了以高玉柱、喻杰才为代表的西南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与国家的强烈认同,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高玉柱的文章中,她系统阐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西南少数民族分布于滇、黔、川、康、粤、桂各地,成为当地之土民。西南少数民族,实在是中华民族,和汉族关系极深。这些认识充分彰显了她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其次,高玉柱的请愿与宣传活动有效增进了国人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危机及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知与关注。她通过演讲、呈文及报端多次阐述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介绍其所受压迫与外来侵略,并系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深刻认同。在《中央国府各院部会长官呈文》中她又强调,伏念数千年来,我西南少数民族,勤宣王事,备载史册,尤以团结一致,固保边疆为唯一之信念。
这些观点通过《申报》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广泛传播,使高玉柱等人的南京、上海之行成为推动民族认知与边疆关注的重要契机。其请愿目的是“为求全国明了西南边疆数千万少数民族生活状况,并谋改善文化建设……引起注意强敌觊觎西南边疆阴谋”,并呼吁“欢迎内地同胞前往开发”,以防“外人乘机觊觎,再造成东北之覆辙”。
上海各界对高玉柱予以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持。她受邀参与各类活动二十余次,《申报》对其行程进行了持续报道,当时媒体称她“差不多已经成为举国皆知和举国瞩目的一位闻人”。由她发起筹组的“西南边疆开发协会”,亦得到上海地方领袖“群加赞助”。这些反响既体现了上海各界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同与支持,也有力增进了国人对西南民族、边疆危机及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注。
抗战宣慰:从民族认同到赤诚报国
高玉柱南京、上海之行的意义在全面抗战时期进一步显现。1938年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高玉柱与喻杰才亦随之转往。1942年,随着日军占领越南、缅甸并进犯滇西,战局日趋紧张,国民政府对云南边疆形势深感忧虑。为此,当局组织“边疆宣慰团”,旨在“增强边疆土司内向之心,激发爱国热忱”,任命高玉柱为少将团长,丽江喻杰才为上校副团长,负责对云南等省民族地区的土司、头人与民众开展宣传慰问工作。
高玉柱返滇时,省主席龙云派六十军军长安恩溥亲赴蒙自迎接,并护送至昆明五华山。在昆明期间,她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广泛访问官绅与土司头人,还不时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积极开展抗战宣传。其间,她在安宁创作了一首七言古风,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潺潺流泉水芳冽,国难当头心欲拆;
不是泉温是火焚,誓掷头颅洒热血。
铁血三千洒桃花,英雄半属女儿家;
平边弥乱秦良玉,持节直追汉军车。
同胞同胞奋臂起,长枪大纛东北指;
不是当年旧温柔,不复民族心不死。
高玉柱与喻杰才率领的边疆宣慰团所到之处,受到土司、头人与地方民众的热烈欢迎。滇南红河南岸哈尼族稿吾等16位土司曾与宣慰团会面,共商团结抗日、出兵出钱、维护边疆治安之策。随后,众土司联名致电中央,称感念高玉柱“冒瘴长征”、慰抚边民,表示愿率部捍卫边疆、拥护政府,并共同募集国币10万元捐献中央,申明“报国赤诚”。
然而高玉柱的生命却在宣慰途中戛然而止。1942年9月,年仅36岁的她因感染病菌,于金平县逝世。国民党中央社随后发布高玉柱病世的消息,中共《新华日报》亦迅速转载。
高玉柱曾誓言为复兴中华民族不惜“掷头颅、洒热血”,更以“铁血三千洒桃花,英雄半属女儿家”的豪情,以身殉职于滇南边陲。正如中山大学教授温春来所言:“高玉柱是民国时期声望最著的西南少数民族精英,在推动西南非汉人群的政治承认方面,她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民国少数民族史、妇女史方面,她值得我们浓墨重彩地加以书写。”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学院)